昨天我们探讨了视觉,其实就眼睛本身而言,它并没有看到物体,因为眼睛本身不具备思维,也没有物体的概念。它更像是一个摄像机,只是接收并转化电磁波而已。
接下来,我们做一个假设:我们看到的物体是否真实存在?它们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存在?它们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根据不同的学科和分类标准,我们可以将物体划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别。在生物学领域,物质通常被分为生物体和非生物体;而在化学领域,则通常被分为有机物和无机物两大类。
其中,有些物质是生物体,包括各种动植物、微生物等,它们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而有些物质则主要是非生物体,比如各种无机物、非生命体组成部分的有机物,以及病毒(尽管病毒含有遗传物质和蛋白质外壳,但并不具备细胞结构)。
再进一步细分,生物体的细胞由细胞器组成,接着是大分子、小分子,一直分到分子、原子。从物质层面来看,目前人类已经发现了100多种元素。原子又可以分为原子核和围绕其旋转的电子。原子核还可以再分为质子和中子,当然,理论上还可以再细分为夸克、超弦等更小的微粒。如果我们认为世界是由极微小的微粒构成的,那么这些微粒即使再小,只要它们有形,理论上就可以无限地一分为二。如果用数学公式来表示,这就会达到一个极限,而这个极限的值就是零,也就是空无。
现在,科学已经证实了这种现象。例如,电子就不光是一个实体的微粒,而是具有波粒二象性。波粒二象性是量子力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微观粒子(如光子、电子、质子等)有时会表现出波动性,有时又会表现出粒子性。这种量子行为是微观粒子的基本属性之一。
从波粒二象性的角度来看,物质的实体性其实是相对的。在宏观尺度上,我们观察到的物质具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等属性,似乎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体。但在微观尺度上,物质则是由不断波动和运动的粒子组成的,这些粒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波动性或粒子性。
因此,我们可以说物质并没有一个绝对的、固定的实体形态。它的实体性取决于我们观察它的尺度和条件。在量子力学中,这种实体性的相对性被更加深入地探讨和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