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原文
夫道、德、仁、义、礼,五者一体也。
道者,人之所蹈,使万物不知其所由。
德者,人之所得,使万物各得其所欲。
仁者,人之所亲,有慈慧恻隐之心,以遂其生存。(生存 一作:生成)
义者,人之所宜,赏善罚恶,以立功立事。
礼者,人之所履,夙兴夜寐,以成人伦之序。
夫欲为人之本,不可无一焉。
贤人君子,明于盛衰之道,通乎成败之数,审乎治乱之势,达乎去就之理。故潜居抱道以待其时。
若时至而行,则能极人臣之位;
得机而动,则能成绝代之功。如其不遇,没身而已。
是以其道足高,而名重于后代。
白话译文
全译
道、德、仁、义、礼,这五种事物与品性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所谓的道,就是人们所必须遵循的规律,然而普通民众又无法懂得和掌握他们所遵循的这些规律。所谓的德,就是人们从大道那里获取的天性与本能,德可以使他们能够获取各自的需求。所谓的仁,就是人们彼此相亲相爱的品德,使人人都具有仁慈、同情之心,以保证万物能够顺利生长。所谓的义,就是人们所应该做到的合宜言行,奖励善良的人与事,惩罚罪恶的人与事,以此来建功立业。所谓的礼,就是人们所应该遵循的礼仪制度,人们应该夙兴夜寐,非常勤奋地维护好人与人之间的伦理秩序。一个人要想修养好做人的基本素质,那么道、德、仁、义、礼这五项基本准则缺一不可啊。[7]
贤明的人和有德行的君子,都明白世间万物兴盛、衰败的道理,通晓事业成功、失败的规律,知道社会太平、纷乱的局势,懂得把握进退的尺度。
所以,当时机还未到之时,应当懂得潜伏、默守正道,等待真正的时机来临。如果时机到来了,就有可能位极人臣;如果根据时机而有所行动,就能够建立丰功伟绩。假如生不逢时,只不过无闻于世而已,不会有大的损害。如果明白这个道理,智慧就比别人高,名气也比别人大。
分析:
这段文章摘自中国古代典籍《素书》,主要阐述了道、德、仁、义、礼这五种道德观念的重要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它们在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中的作用。以下是对这段文章的分析:
道、德、仁、义、礼的关系
1.道: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人们行为应遵循的自然法则。它无形无相,但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人们虽然实践它,但往往不自觉它的存在。
2.德:是指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获得的美德,它使万物各得其所,满足各自的愿望和需求。德是道的体现,是人们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3.仁: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关爱,具有慈悲、智慧和同情心,使人能够和谐相处,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4.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做正确的事,奖赏善良,惩罚邪恶,以此建立功勋和成就事业。
5.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和仪式,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通过早起晚睡、遵守人伦秩序等方式,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个人修养与社会秩序
1.文章强调,要想成为人的根本,道、德、仁、义、礼这五者缺一不可。它们共同构成了人的道德基础和社会行为的准则。
贤人君子的行为准则
1.贤人君子懂得时代盛衰的道理,掌握成功与失败的关键,审视治理和混乱的趋势,明白何时应该参与或退出。他们在适当的时机采取行动,以达到最高的成就。
2.如果时机成熟,他们能够达到极高的地位;在关键时刻采取行动,则能成就非凡的功绩。如果时机未到,他们会选择隐退,等待更好的机会。
最终目标
1.通过遵循这些道德准则,个人的道德水平得以提升,从而获得后代的尊敬和赞誉。
总体而言,这段文章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明智地行动,以实现个人的价值和社会的和谐。这些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核心地位,至今仍对个人品德教育和社会伦理建设产生影响。
这段话蕴含了哪些深刻的哲理
这段话蕴含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几个深刻哲理,主要体现在对道德观念的理解和个人修养的追求上:
道、德、仁、义、礼的统一性
1.道德合一:文章提出道、德、仁、义、礼五者是一体的,强调了这些道德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统一性。这表明,真正的道德修养不仅仅是单一方面的追求,而是全面发展,涵盖了个人的内在品质、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
道的普遍性和无形性
1.道的普遍性:道被描述为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人们虽实践它却不自觉。这反映了道家的观点,即道是宇宙的根本原理,无形无相却又无所不在。
德的实现和仁的情感
1.德的实现:德被视为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获得的美德,它使万物各得其所,满足各自的愿望和需求。这强调了道德修养的实践性和对社会和谐的贡献。
2.仁的情感:仁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关爱,具有慈悲、智慧和同情心。这体现了儒家强调的人际关系中的仁爱精神,是社会和谐的基石。
义的公正和礼的规范
1.义的公正: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奖赏善良,惩罚邪恶,以此建立功勋和成就事业。这体现了正义和公平的原则。
2.礼的规范: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和仪式,通过遵守人伦秩序等方式,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这强调了礼仪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
贤人君子的智慧和时机把握
1.智慧与时机:贤人君子懂得时代的盛衰、成功与失败的关键,能够在适当的时候采取行动,或者选择隐退。这体现了道家和儒家中关于时机把握和顺应自然的智慧。
个人修养与社会贡献
1.个人修养与社会贡献:通过遵循这些道德准则,个人的道德水平得以提升,同时也能对社会做出积极的贡献。这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重要性。
总的来说,这段话深刻地阐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修养、个人行为准则、社会责任以及智慧生活的哲学思想,这些思想至今仍对人们的道德教育和行为指导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如何理解原文中的'道、德、仁、义、礼'
在原文中,'道、德、仁、义、礼'被视为五个核心的道德观念,它们共同构成了个人修养和社会行为的基本准则。下面是如何理解这些概念的解释:
道
1.定义:道在这里指的是宇宙万物运行的根本规律,是一种超越性的原则或真理,它无形无相,但又贯穿于一切事物之中。人们虽然实践它,但往往不自觉它的存在。
2.理解:道可以被视为一种自然法则或宇宙的本原,它指导着所有事物的生成、发展和消亡。在个人层面上,遵循道意味着按照自然规律和宇宙法则行事,追求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德
1.定义:德是指人们通过修养和实践获得的美德,它使万物各得其所,满足各自的愿望和需求。德是道的体现,是人们内在品质的外在表现。
2.理解:德强调的是个人通过学习和实践积累的良好品质和能力,它体现在个人对社会的积极贡献和对他人的正面影响上。德的培养是个人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仁
1.定义:仁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和关爱,具有慈悲、智慧和同情心,使人能够和谐相处,促进彼此的成长和发展。
2.理解:仁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概念,强调的是人际关系中的爱心、关怀和互助。仁的实践要求个人在社会交往中展现出对他人的理解和尊重,以及愿意帮助他人的精神。
义
1.定义:义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准则,它要求人们做正确的事,奖赏善良,惩罚邪恶,以此建立功勋和成就事业。
2.理解:义涉及到公正、正义和责任感,它要求个人在社会中承担起应有的角色和责任,通过正当的行为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礼
1.定义:礼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遵循的规范和仪式,它规定了人们的行为模式,通过早起晚睡、遵守人伦秩序等方式,维护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2.理解:礼涉及到社会习俗、礼仪和规范,它是社会秩序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遵循礼,个人能够融入社会,促进社会关系的和谐。
综上所述,'道、德、仁、义、礼'这五个概念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体系,它们分别从宇宙法则、个人品质、人际关系、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等方面,指导人们如何生活、如何与人相处、如何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是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