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注释:子夏:卜商,孔子学生。 先生:父兄。 馔:吃喝。
翻译:子夏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要给父母好的脸色。有事的时候,我们就要去干;有酒有饭的时候,先给父兄吃。这样就算孝了吗?”
解释:这一段是为政第二最后一段讲孝的部分,是孔子的学生子夏所问。那孔子又是老样子,和对其他人的回答完全不同,关于这一点等我们看完孔子的回答说不定就能懂了。
孔子第一句说,色难,要给父母好的脸色,还有第二种解释,就是让父母有好的脸色。但是不管哪种,说实话都不简单。首先我们要知道好的脸色是怎么出来的,肯定是要有发自内心的喜悦,才能够表现在外在,如果内心有悲愤,伤痛,忧郁等等的状态,那么外在自然也就不会有快乐的状态。所以如果要想让父母高兴,你肯定需要去做一些能够父母高兴的事情,那这个时候,如果你耷拉着一张脸去面对父母,你觉得父母能高兴的起来吗?你天天和父母顶嘴吵架,父母哪里能够会愉快?情绪两字确实是人难以去控制的,这也正是色难的原因,同时也是这一段的重点,可以说这一段的后半部分加起来都没有这两个字重要,不仅因为难以做到,更是涉及到了孝的本质。
但是也不能因为这点重要,而把其他的都给忽略掉,像孔子后面所说的这两点,就是我们生活当中应该去做的,但千万不要以为做到了这两点就是孝了,因为这本就是你应当做的。
道理我们都懂了,那子夏是什么情况呢,他和子游不一祥,子游重于形式,而子夏做事有时候就太过于直接,直白,简单来说就是不圆滑,不圆润,这样的话是很难以做到色难的,所以孔子给他讲这么多,就是希望他做事能够圆润,可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能够逐渐做到色难,那便可以了。
还在为只能看文字而苦恼吗,打开喜马拉雅,搜:小王讲国学,立刻解决您的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