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本人原创作品,非首发,曾发表于报纸,文责自负。
在我的记忆里,有几年的年夜饭是在二伯家吃的。那几年,大姐刚出嫁,二伯担心我们不习惯,就邀请我们去他家一起过年。
二伯每年腊月二十五前后,会准时来我们村给奶奶上坟。那天在返回的途中,特意到我家跟父亲说:“年夜饭就不用准备了,去我家吃,人多,热闹。”大伯过世早,大姑嫁得远,三伯和小姑都在临县,每年元宵节前才回来住两天,能经常走动的就他哥俩了。二伯怕父亲反悔,临走时又多次嘱咐,父亲连连点头答应。
那时通信不发达,联络很不方便,二伯担心我们失约,除夕当天早早处理好家里的事情,专程赶来接我们。父亲觉得很过意不去,连声说:“哥,我们会去的,还让你亲自跑一趟。”二伯呵呵一笑:“那就好,收拾好了吗?一起走吧。”
到二伯家时,夜幕已经降临,二妈和堂哥、嫂子已经准备好了年夜饭。按照习俗,要先祭拜祖先。二伯和父亲烧着纸钱,嘴里念叨着,我们跪地磕头,堂哥点燃一挂鞭炮,祭拜仪式完成。
接下来就准备开席。面对一桌子平时吃不到的美食,我垂涎欲滴。饭前,二伯作为“大家长”总结了去年家里发生的大事儿,许了新年愿望,祝福来年全家健康,五谷丰登。而我印象最深的则是二伯说的那句话:多吃点,一定要吃饱。我真的照做了,放开了吃。
我年纪最小,席间有个任务,就是给长辈敬酒。二伯和父亲酒量不错,每人敬八盅,堂哥敬六盅,女眷平时不喝酒,敬两盅。都是双数,寓意吉祥如意。
吃过年夜饭,全家人围坐在一起看春晚、嗑瓜子、唠家常,二伯给我一挂鞭炮,作为新年礼物。我把鞭炮拆分成一个个小碎炮,每天燃放几个,一挂鞭能放到正月十五。
春晚看到最精彩的时候,门外响起了乐器声,不用猜,肯定是送财神的来了。我们马上出门迎接。送财神的是一对夫妻,丈夫敲打乐器,妻子负责唱歌,说一些祝福的话。二伯递过去5块钱,小心翼翼地接过一张财神画像,并连声说:“大家都发财,大家都发财。”随后,把财神画像贴在堂屋正中间的墙上,一年的祈愿都寄托在那张小画上了。
回家的路上,总能遇到熟人。父亲递上一根烟,大声问:“年过得好啊?”那人也递过来一根烟,回答:“年在你那里。”两人哈哈一笑,算是新年问候了。
我们回到家,母亲打开家里所有的灯。我站在院子里望去,新贴的对联、门神、窗花、福字,新挂的灯笼,一片中国红,一派喜庆、祥和的新年气象,一旁,父亲已经开始准备第二天祭拜的物品了。
零点的钟声敲响,村里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新的一年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