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于正视自己拖着没写论文,是因为理论水平不高,掌握不好科学论述语言了……
我敢于承认自己迟迟没有再入写作团,是因为输入变少,导致输出受阻,其实就是无话可说了……
我敢于承认自己迟迟没有确定暑期出行计划,是因为害怕计划行程的琐碎细节,不是休闲反而变得更操心了……
拖延症这个话题,精妙就精妙在,如果你意识到自己已经得了拖延症,这个病就好一半了。
就像时间管理一样,那么多理念和方法,很像学习各种武功绝学,学多了,学精了,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什么都不会了,转化为内功了。
有人说,这是一个人人都有“拖延症”的年代,一项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不能完成工作。
(课堂活动:写一写你最近正在拖着没有做的事情,小组分享,看看我们谁是“拖延癌”患者)
有没有感觉,其实拖着的感觉也挺不好受的。
1927年的柏林,几个大学教授和学生一起去餐厅吃饭,一名侍应生听每个人点菜,每个人都点的特别复杂,最好让人大跌眼镜的事——侍者竟然把菜品准确无误的端上来了。随后,一个教授落了一条围巾在餐厅,再回去找,侍者却说没看见,这位教授很生气问:你不是记忆力特好吗?怎么一转身就忘了呢?侍者回答——我对客人点的菜,只记到端上来为止。
于是,就有了今天著名的“蔡格尼克效应”,它是说——我们很少忘记自己脑子里没有完成的任务,这些任务会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一直纠缠着我们,过多、过高的预期会压死我们的大脑。
拖延不是“症”
如果你认为你是“拖延症”患者,那么其实你的潜意识里有这样几条暗示:第一、原因不在我,我是得病了;第二、责任不在我,责任在于我手头的任务太多、太重了;第三、既然这是一种病,那就需要外力帮我治疗,所以,只能别人督促我,帮我改变。
于你,那不是病,只是你自己养成了拖延的习惯,原因在你,责任在你,而且,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外力没有用,只能靠自己。
于事,拖延并是不那么可怕。
举个例子,我一直希望自己能够开始学画画,每天画点什么,直到变成画画的高手。可是,每天上班的时候,总在想,如果我公然画画,会不会影响不好,下了班,我也总是借口陪孩子或者干家务,甚至是手边没有合适的笔,没有喜欢的纸等等,拖着不画,现在,一想到画画这件事,我就会很自责,觉得自己错过了很多可以提高的时间。
那我算不算“拖延症”呢?有以下4种可能:
1、要看上班带孩子这些事,有没有让我忙到手脚不挨地,确实忙到不得不拖延的地步。而且,如果这时候不开始画画,确实影响我的个人发展计划了,但我仍然不可避免,那么,这种拖延是“必要推迟”。
2、重新盘点了一下我的成长计划,其实,我并没有忙到连画上5分钟的画都没有的地步,而且,放在人生的长河里,即使拖延1个月再开始这个计划,也不会影响什么,或许我整个人会更从容,这叫做“积极推迟”。
3、如果通过自我分析,发现从内心深处,画画只是一时冲动,并无真心的兴趣和动力,还不如踏实做好工作。写作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资源——这其实就是妄念——直接“断舍离”掉好了。
4、只有当分析完以后发现,画画对我有很大的意义,而且不画确实很让我成长有很大的缺失,为什么不画呢——并不是时间不够,只是时间运用的不合理,用本可以画画的时间干了很多没用的事,分散了精力,这就是“真性拖延”了。
那么,哪些事情,是你真的在拖延的事呢?是不是能有个筛选了?
拖延这事不怪你
现代工作环境,分工太明确了,我们很难在工作中感受到直接的成就感和吸引力;
我们所干的工作或者学的科目,都是大工程,大链条,我们很难在其中那个环节中看到直接效果;
这是个看重结果的社会,所以人都让你拿结果说话,没有人跟你谈“过程的美”;
网络吸引力太大了,《欢乐颂》的确比枯燥的公式有意思……
再加上,现代社会人人标榜自己是“完美主义”,人人都说自己太容易分心,太多的诱惑。
那我们该拿他怎么办呢?
首先,接纳自己。对大学新生的一项调查显示,能够对第一次考试准备期间的拖延行为有更多自我接纳和原谅的人,在第二次的考前准备中拖延的人数更少。
其次,试着和自己讲讲条件。“if”我拖延了,“Then”我就好好享受拖延的这20分钟吧!你在享受中浪费时间,也算是对得起浪费的这些时间了。
再有,尝试用自我书写法向拖延请教。
我开始拖延,是因为……这教会我……
你开始拖延,是因为……这教会你……
他开始拖延,是因为……这教会他……
总之,你的学着感性些——接纳拖延、哄哄拖延、学习拖延,这个拖延自然就没了。
真正的拖延症,我们也要战胜它
(小组内部的问答游戏,帮助别人治疗拖延)
一问一答之间,能够真正解决学生的某个拖延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