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受害者”与“责任者”
受害者故事
一对夫妻,相互深爱着对方。每天早晨,丈夫都会为妻子准备好丰盛的早晨,然后送妻子上班。然而妻子对这些熟视无睹,觉得都是丈夫应该做的。
突然有一天,丈夫因为在外面应酬,喝了不少酒,醉醺醺的回到家。本来就难受的丈夫,渴望能够得到妻子的照料,哪么是一句温暖的问候。可是,刚打开门的那一刻,妻子就劈头盖脸的大骂起来,甚至用“是不是在外面鬼混了”恶意中伤丈夫。第二天一早,丈夫迷迷糊糊的起床,心里一想,昨天妻子那样对他,为什么还死皮把脸的给她做饭。于是就独自一个人去公司了,送妻子上班的流程也免了。妻子得知后,更是火上浇油,觉得世界上没有一个好男人。然后就是更凶狠的争吵、打骂。夫妻感情疏远不说,甚至将婚姻推向了破裂的边缘。
故事中的妻子,就是个典型的“受害者”角色,表现出来的特点就是爱抱怨、喜争吵,总觉得对方是错的,自己是对的、是受害的。
责任者故事
同样是一对夫妻,彼此相爱。妻子是家庭主妇,丈夫则是上市公司的高管。妻子的生活理念是平平淡淡就是真。基于此,对自己的衣食住行并没有太在意,更没有高要求。
然而,渐渐地,妻子觉得丈夫跟她的交流越来越少了。尤其在二人感情交流方面,更是少之又少,更多地就是炒米油盐和孩子。
妻子已经意识到这是一个危险信号,她采取的行动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高标准、高要求。不断学习、主动和老公交流,甚至在夫妻生活方面也变得更主动了。
丈夫也渐渐感觉到妻子像是变了一个一样,那颗趋于平淡的心也逐渐被燃烧了起来。两个人的生活比之前更幸福了。
2、处理问题的两个通道
从上面的案例可以清晰地看出,同样的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会有截然不同的两个结果。
解决问题的两个通道:“我”与“他人”
从“他人”的通道解决问题容易变成受害者
当出现问题的时候,第一时间就选择逃避责任、把问题推给“他人”的的时候,无形之中,自己就变成了“受害者”。
这种现象在生活、工作中也经常发生。
“跟我没关系”、
“都是你的错”、
“我早就提醒过你了吧”
……
诸如此类的反应都属于逃避责任的从“他人”通道解决问题的现象。
其结果就像“受害者”案例中的那位爱抱怨的妻子一样。“受害者”的世界充满了抱怨、憎恨、不公平、委屈。
从“我”的通道解决问题通常是个责任者
遇到任何问题,首先想到的是从“我”的通道去解决。这就是典型的责任者。其结果就像责任者案例中的那对夫妻一样。
责任者的世界里充满了理解、积极、乐观、机会。
大部分问题背后都隐藏着一些机会
受害者把问题推向其他人的同时,也把机会给了其他人;相反,责任者在用于承担责任解决问题的同时,也多了一次抓住隐藏在问题背后的机会的机会。这些机会可能是升值、加薪、生意、成功以及随之而来的成长!
在现实工作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前段时间,面临一批有问题的材料,销售经理看到的更多的是麻烦(客户投诉、稳定性等),而我看到的更多的是机会。结果在经过协商之后,有一家客户愿意一下子吃掉这批货,前提是打7折。我们基于此跟供应商沟通,结果供应商答应给我们5折给我们。这批问题材料,我们创造了不少额外收益。
3、进入责任者世界的方法论
即便已经非常清晰责任者的好处,做到也非常困难!这也是我一段时间践行后得到的结论。
现在是过去的积累。“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
大家明白了这句话背后的真正意义之后就能理解从“受害者”变成“责任者”的困难了。背后的逻辑是,之所以成为受害者,那一定不是一朝一夕的结果,一定是积累的结果!既然积累需要时间,那么改变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固有模式形成的过程
从上图固有模式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模式的形成,是由最早的环境事件触发。当一件事件发生后,当事人会基于当时的认知会形成自己的感受(情绪),基于这种感受,在没有“元认知”能力控制情绪的情况下,很容易第一时间做出相应的行为。久而久之,不断循环,就形成了基于类似事件的自动化反应,也就是所谓的固有模式。
3.1 认知升级
固有模式形成的过程中,早期的认知对自动化反应起了决定性作用。这种早期认知,很大程度上受原生家庭的成长背景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教育界一直倡导的一个重要理念:父母是孩子的最好老师!
这个现象在我本人身上也得到了很好地印证。我是农村长大的,记忆中,家里比较穷,童年对父母的印象就是忙着种地、做生意,对我们的管教就基本很少。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父母不懂得主动表达对孩子的感情,由其是在言语方面。基于这样的成长背景,在我有了女儿之后,也发现了我在这方面的欠缺。除了不会主动表达感情之外,对待女儿的教育方式,或多或少也沿袭了父母那时候的一些“经验”。
说到底,这是认知的问题。认知决定了价值观,价值观决定你对事件的判断。所有要改变,前提是认知方面有较大的升级。比如父母当年的认知中提倡“孩子不打不成器”,而正确的认知是“榜样的力量大于说教与控制”。
3.2 元认知能力的提高
元认知,是对思考过程的思考,对自己认知过程的认知。
固有模式是隐蔽性的、持续性的。一旦形成就会如影随形。因此,改变固有模式,一定是反直觉的,甚至要时刻调用“元认知”提醒自己要从另外一个角度出发处理自己的情绪、行为。
这里借用李笑来老师给出的3个锻炼元认知的方法,以飨读者
- 坐享/冥想
大脑就像肌肉一样,也是需要锻炼的,被公认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坐享/冥想。具体请参考
[李笑来坐享锻炼]http://www.360doc.com/content/16/0502/13/476103_555601632.shtml - 兴趣
人们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的时候,容易进入全神贯注的状态,这几年流行的一个词心流(heart flow),说的就是这种状态。这种状态也是训练元认知的有效方法。 - 反思
所谓“日三省身”,并不是圣人才应该有的习惯——这几乎是可以训练元热值的最高手段。
反思不仅是元认知能力的刻意训练方式,也是调整情绪的根本。
4、我的践行
半年前,自己或多或少都会以“受害者”自居,也因此伤害了不少人,浪费了不少机会。
首当其冲的是自己的家人
尤其是最亲近的人,如父母、妻子、孩子,之前总觉得Ta们是最“安全”的人。所以有时候就会无所顾忌。为此,老婆甚至对我都失去了信心。
意识到对家庭的“责任”之后,从“我是一切的根源”出发,无论遇到什么样的“不理解”、“委屈”,我会第一时间调用“元认知”来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让抱怨、吵架成为解决问题的第一反应;情绪控制好之后,再去反思产生问题的根源,反思到源头之后,在类似的事件中就会从源头认知上调整,争取不让事情发展到不可控制的地步。后来意识到,其实家务事没有对错之分,一定要争出谁对谁错的做法一定会两败俱伤!
一方“赢了”的代价是深深的伤害了对方。
对待最亲近的人,借用李笑来老师的以下三点建议,可以让生活更幸福。
尽量花更多的时间在对方身上
尽量花更多的钱在对方身上
打造共同的学习纽带,一起进步。
这三点,我也践行了,效果真的不错。在老婆、孩子、父母的关系方面有了较大的提升。
5、“责任者”与“受害者”的经典段子
“这事我负责!” = 领导者
“这事我搞定!” = 顶梁柱
“这事我来做!” = 领导左右手
“这事我不会。” = 最基层员工
“这事找谁啊?” = 团队的白痴
“这事不怪我。” = 团队的渣渣
“这事没人教我。” = 团队的拖累
“这事为什么我来做?” = 团队寄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