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是一个很乖巧的女孩,眉清目秀,有那么点温文尔雅的气质。所谓的主学科成绩一般,美术却很突出。虽说这有赖于参加了美术培训班,但从她的作品中能看出在绘画方面的灵气。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当然也喜欢她的画。我将她的画作推荐给小学生刊物,很快就有两幅作品发表了。唯一遗憾的是,快一学年了,她的阅读兴趣还没培养起来。
上学期开过几次家长会,没有与她的爸爸妈妈单独聊过,这样一个孩子是成长在怎样的一个家庭里呢?
预约的时间是上午10:30,她的爸爸如约而至,妈妈没来。爸爸告诉我们,妈妈上班,请不动假。作为打工一族,我们表示理解。
她爸爸在聊天室坐下时,名扬还没过来,数学老师去喊名扬,我先跟爸爸聊了两句。
扬每天放学回家做些什么事?——回家抓紧时间写完作业就出去玩了。
跟谁玩呢?——跟小朋友们玩。
扬进来了,在爸爸身边坐下。我请爸爸先听听孩子的怎么说的。
我问,孩子答。
你每天放学回家干些什么?——周六周日会打开电视看动画片,平时写完作业用点读机学习英语。有时会帮妈妈做些家务。
不出去跟小伙伴玩耍?——不出去,周六周日偶尔会出去玩一会儿。
在家读课外书吗?——她抬头望了一眼天花板,又迅速望向我,答:基本不看。
告诉我,在家与爸爸聊天吗?——扬用异样的眼神望向爸爸,眼泪就下来了:不聊,爸爸四天才回一次家。
爸爸很忙,对吧?——这次是爸爸开的口:对,我四天才能回一次家,回家都九点多了,第二天早上就去上班了,没时间陪她聊天。
扬还在掉眼泪,我接着问她:爸爸不能陪你聊天,你怎么想的?
她抽泣着说:为什么别的孩子有爸爸陪,我却没有!
想过爸爸为什么不能陪你吗?——爸爸工作忙。
有没有想过体谅爸爸?——她擦干了眼泪,平复了情绪:没有想过。
我点到为止,换了话题:与妈妈聊天吗?——聊,无所不谈。
谈得最多的呢?——谈得最多的就是希望爸爸能多陪陪自己。
她用了“希望”这个词,我很欣慰。她爸爸一脸歉意。
我让孩子先回教室,留下爸爸接着谈。
其实你对孩子的了解很有限。我说这话时,意味深长地笑了笑。——对,因为很少在家。
爸爸有点尴尬。可以感觉得出,爸爸是一个比较憨厚的人,一开始随口说孩子回家做完作业就出去玩,不过是为了掩饰对孩子的不了解罢了。我马上接上一句:带着孩子到北京来工作都不容易。听了这话,他表情自然多了。
接下来聊的是孩子的学习。他告诉我们,考虑到孩子明年就考初中了,他和孩子妈妈商量着要将孩子的美术辅导停了。我和数学老师都建议继续学下去。我很坦诚地告诉他,扬在语数英学习上很认真,但成绩没有优势,倒是美术很出色。我们一起讨论了孩子的未来,我说孩子有美术爱好,又有天赋,再加上形象气质很不错,不如发挥孩子的长处,这样更是为孩子着想、对孩子负责。
最后,我们达成了共识,作为父亲,尽量抽出时间来陪陪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父爱并没有远离她;要继续支持孩子学习美术(我告诉他我们会尽量创造机会让孩子体验成功);作为老师,我们会致力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这算是一次比较轻松的谈话吧。现如今,像扬这孩子一样感受不到父爱的,并不在少数,那些留守儿童,不仅得不到应有的父爱,母爱同样缺位。相比较而言,能在爸爸妈妈身边读书,对于这些打工族的孩子,算是幸运的了。
注:扬是两年前从我的班上毕业的孩子,这是当时与家庭对话的情况。不久前到一所学校去参加教研活动,碰巧遇上扬的妈妈在那所学校做电梯乘务员。她说,扬回老家读初中了,表现很不错。现在,学校围墙文化栏里,还有一幅扬六年级时的油画作品,但愿扬以后的学业和生活能洒满父爱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