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做好产品,给用户好的产品体验,必须先跳出产品的定义。很多人会有一种思维束缚,针对产品来谈体验,认为这就是产品体验。这其实是陷入了一种误区。
想清楚你的最终消费者是谁?是人,是用户。你的产品在用户的生活中扮演者什么角色?用户的使用环境是什么样的?用户对产品的心理预期是什么?
其实所有的产品都是用户生活的一部分,例如微信、滴滴等。甚至可以说,产品即生活。举例:你现在所做的椅子、你的台灯等实物产品,还有别人的行为,语言等虚拟产品。这些都是你生活的一部分,给你触觉,视觉,听觉方面的感受,从而直接影响到你的心情。或者说这就是体验。
官方将用户体验定义为 “人们对于针对使用或期望使用的产品、系统或者服务的认知印象和回应”。
人为什么会产生生活(产品)体验呢?有了体验就有心理波动。
简单来说,源于一个点,那就是“心理预期”。可以说人在做大部分事的时候,脑海中都会有一个大致画面,这个画面就是对于即将发生的事的心里预期,这个预期因人、因事、因环境,实际反馈若高于这个心理预期,人的心情就是愉悦的,就产生了好的生活体验,反之,则是糟糕的用户体验。
基于这样的一种分析角度,可以得到为什么生活中有人总是快快乐乐,而有些人常常闷闷不乐。前者对事情的心理预期往往不高,所以现实的反馈都是高于心理预期的,这种人不快乐都难,后者则相反。
举例:
相信每个戴眼镜的人都有过冬天从室外进入室内,镜片遍布雾气的时候吧。有次去吃饭,进入餐厅时,由于眼镜几乎看不清了,就摘下眼镜,这时候前台服务员递过来一块新的眼镜布,这种体验就很赞,其实用户/客户对于这种服务根本没有预期或者说高于预期,这时便会给用户一种惊喜,温暖,受关怀的感觉。
通过上述案例来分析,该服务为什么会给用户好的体验?
首先,业界没有或者是少见,至少该用户没有过这样的体验。
然后,这个需求确实存在,确确实实能够解决用户的痛点问题。
最后,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满足了这部分目标用户。
简单总结为十个字:做更多,做更好,出人意料。
做更多,挖掘用户的隐形需求;做更好,每个服务做到极致;出乎意料,高于用户的心理预期,给用户以惊喜。“做更多,做更好”是行为,“出人意料”是结果。
回归原题,好的体验是什么?在合适的时间,提供合适的服务。
多废话几句:
在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应该是服务为王,体验为王的时代。而创业的方向从切市场向切用户群转变,产品方向从某领域到某需求转变,深入研究某个用户群,深掘用户需求,然后提供产品服务,去满足。其实最后我们不是产品的提供者,而是服务的提供者。
欢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