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家庭,会诞生各种不一样的孩童。
还记得我小时候,上学很是忐忑,因为那时候我没有多少朋友,年少无知,觉得自己没有闪光点,很是自卑。
当时我的母亲,朝夕相伴,相处甚佳,所以那时候我经常待在家里,自顾自的玩泥巴。
如果母亲出门,自己便会放下手中的事,跟在其后面左顾右盼。
后来,村里幼儿园招班,恰好我到了该上的年纪。
但是那时候我有了一种很深的厌学情结,这之后一直伴随了我很多年。
因为我不知道上学的意义到底在哪。
母亲没跟我说过,其他人也没有跟我说过,只有让我去上学,去上学。
后来我逃学出来,在路上碰见了母亲。
母亲很重的打了我一次,我哭的昏天暗地。
这之后每当我有逃学这个念头的时候,脑海里不自觉地会出现被打的画面。所以,我再也没有逃过学。
还记得刚刚一年级那时,我没有认识的同学,每天自己上学,自己回家,听课也不知从哪听起,更不知道怎样去学习。
而数学这些不需要记,只需要做题的科目,我会非常认真的听,因为老师会让我们回答,如何算错了,也会被打。
那会小学老师有一个竹棍,那是打手最疼的东西,尤其是寒冷刺骨的冬天。
有一次中午我们迟到了,并不是约好迟到,而是没有那么强的时间观念,因为十几岁的年纪,对时间只有白天和黑夜的简单划分。
老师便让我们手举凳子过头顶,如果手臂弯曲,就会被用竹棍打关节。
那时候,每当我上学放学看见老师,都会低头,非常害怕,如同深海里的风暴,多看一秒,可能便被浪卷吞噬。
直到我高中毕业,上了大学,才将这份恐惧磨灭殆尽。
我们十年寒窗,学到了很多东西。懂得了很多道理。
作为农村出身的贫苦儿童,我们的父母可能并没有那么长远的定位,只是让我们不停的学习不停的学习,以此期望我们未来能够挣更多的钱,过上让街坊邻居羡艳的生活。
然而在这座奔驰长达十年的列车中,身边的同学会慢慢的陆续下车。
可能没有人会陪你走到最后。不是可能,而是真的没有人。
他们有的初中便开始辍学,有的高中开始就业,有的已经开始接手父辈的产业,准备结婚生子。
这时候的我们,却在大学里学着一些不知道将来会不会用的到的专业课,看着一些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去看的书,每天消遣人生,对未来昏茫一片。
每当我们和那些儿时的玩伴聚在一起的时候,发现他们早已经工作了很多年,有的月薪已经过万,轻松应对社会的各中规则。
而我们似乎还是襁褓中的婴儿,一旦脱离出去,便被生活刺的遍体鳞伤。
这时同学的父母也会变相比较,说虽然你的孩子读书多年,却还是没有挣过一分钱。
而我们的父母听到这些话时也开始了自我怀疑,自己当初送他读书,到底是对是错。
每天花着钱念书,到底有没有用。
父母只知让我们去读书,却不知道到底让我们学什么。
学挣钱的方法吗?
学说话的方法吗?
就像我最开始说得,我不知道目的,过程便变得无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