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可能会是一篇内容非常枯燥的文章,因为它只有一个主题词:安全。也许您已经在其他的网站读过无数篇类似内容的文章,但我仍然建议您耐住性子读完本文,因为本文是来自我近年来数十次滑雪的亲身体会,是真正的干货。
首先,我必须重复一遍在公众号的首发文章里提到的那句话:滑雪不是娱乐,不是玩耍,而是一项高危险性的户外运动。那么,在这篇专门讲安全的文章里,我们先分析一下:滑雪的危险性来自何处?
一句话的回答是:滑雪这项运动,最首要的危险来自于人体内的一种化学物质——多巴胺。
为了能尽可能的准确的描述这种物质,我从维基百科上摘取了一段关于多巴胺的描述:
多巴胺是一种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为神经传导物质的一种。这种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欲,感觉,将兴奋及开心的信息传递,也与上瘾有关。当我们积极做某事时,脑中会非常活跃的分泌出大量多巴胺。
在这种奇妙的化学物质作用下,滑雪者会陷入“越滑越兴奋,越兴奋越想滑”的循环激励中。于是,滑雪这项运动,就有了另外一个雅号:“白色鸦片”。其实,叫它"白色鸦片",也并无不妥,因为维基百科上还有这么一句话:
吸烟和吸毒都可以增加多巴胺的分泌,使上瘾者感到开心及兴奋。
在滑雪者度过了初学阶段的阵痛期后,很快就会体会到多巴胺带来的快感,迅速入坑,最终变得无可救药。
等等,我们讨论安全呢,跟多巴胺有什么关系?是的,跟多巴胺有很大的关系!为什么多数吸毒者最终会死于吸毒过量?就是因为人脑对多巴胺有免疫特性,同样剂量的多巴胺,一开始会让人觉得很嗨,慢慢的就没有那么嗨了,最后就没感觉了。为了追求嗨的感觉,就会不断加重刺激,刺激分泌更多的多巴胺,然后......为什么吸毒者很难戒断?就是因为多巴胺带来的那种愉快的感觉令人着迷,同样也解释了为什么滑雪者一旦体会到滑雪带来的愉悦感,就基本上不可能回头了。
所以,我们顺着上面的思路继续分析。当初学者掌握了初级技术,能够流畅的从缓坡上滑下来后,用不了多久,他就会想去滑更陡的坡,其生物学动机,就来源于多巴胺。
于是乎,冒进的滑雪者,在虚荣心和多巴胺的双重刺激下,上了高级道。作为过来人,我也犯过这种错误。在我滑雪的第一年,大概是第六次,或者第七次上雪道,我在朋友的引领和怂恿下,怀着“蓝道我都全须全尾的下来了,还会怕黑道吗”的心态,进了一条黑道。结果不用多说,只能说,很幸运,我没有受伤,但是那次经历依然令我刻骨铭心。
分析完了原因,让我们来看看,我们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面对滑雪,才能让我们安全的滑雪。
1、不冒进,循序渐进,按部就班
2、始终保持冷静、理智,抱着对自己对他人负责的态度
3、遵守雪场安全规定,尊重其他滑雪者
4、始终对雪山保持应有的敬畏
下面,我们对上面四条逐条讲解:
1、针对第一条,我必须承认,每个人的运动细胞发达程度都不同,几个好友相约一起滑雪,几个小时下来,某人可能已经上绿道爽滑了,你可能还在新手村哆哆嗦嗦的摔跟头。这时不要羡慕人家,你应该认识到这是人与人生来的差距,你学得慢不丢人。只要找到基本的感觉,大家后面的学习进程其实不会差很多。
2、当你在绿道上有了雄鹰翱翔天际的感觉了,已经站在蓝道顶端试着挑战一下了,一定要冷静,千万不要有“走,大不了摔几跟头”的情绪。如果可能的话,请咨询熟悉你的技术水平的高手,请他评估你是否满足挑战的资格。从我的经验来看,能爽滑绿道的滑雪者,只要控制好速度,安然的从蓝道上滑下来的成功率还是能保证的。但是一旦意外摔倒,再想爬起来继续滑,就会很费劲。另外,雪道上的雪况,会因时而异。同一条雪道,刚刚平整过的雪面,与被人滑了一天,已经变得崎岖的雪面,对滑雪者技术水平的要求会差很多。尤其是雪面结冰的时候,你会发现,你在绿道上练出来的犁式刹车,在蓝道的冰面上完全不起作用。当你面对陡坡停不下来的时候,你会惊慌,你会失措,然后速度越来越快,越来越不可控。这时,主动摔倒,是你最好的选择和结果。
3、在雪场上,众多滑雪者蜂拥而下,速度都还不慢,因此,每个雪场都会将安全规定贴在显眼处,依次来提醒滑雪者们安全使用雪道。例如下面就是一份普遍流行于加拿大各滑雪场的雪山责任规定。
下面我会挑选其中最重要的几条详细讲解一下。
第一条:永远让自己处于可控的状态下!
如果你在某条雪道上不能随时停下,或者无法自如避让他人,那这条雪道对你来说就太难了。即便你是高手,也不能让自己放扬,使速度达到难以控制的程度。我曾亲眼目睹数次放扬的滑雪者被雪场巡逻队抓住吊销雪票的事例。
第三条:停下的时候不要挡路或者停在难以被发现的位置。
对一名滑的正嗨的滑雪者,最惊悚的事情莫过于有意料之外的障碍物突然出现他面前。实际上,滑雪场里大多数的冲撞事故就是这么发生的。如果你要停下休息,请尽可能的停到雪道边。如果雪道很窄,就尽量避免停留。另外,休息的时候,应该选一个能看到雪道上游相对较远距离的位置。因为你能看到远处的上游来客,他们也就能看到你。
我的一位同事,就口述过他的一次类似的经历:一群滑雪学校的孩子休息的时候,停在一个陡坡的坡顶下方,从远处根本看不见他们,当我同事滑过坡顶,看到他们的时候,已经来不及刹车了。结果很惨烈:好几个孩子被撞飞,他也在医院里躺了很久。
第八条:不要试图进入关闭的雪道和区域。
任何一个滑雪场,都会试图让它的客人滑的尽兴。所以当一条雪道被关闭了,就一定是有原因的。不要对关闭的原因抱有过高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真的会害死猫。我常去的一个滑雪场,去年就发生过类似的事故。一名滑雪客为了滑所谓的粉雪,进入了因积雪过厚而被关闭的区域,引发雪崩失踪。后来经过雪场巡逻队和政府搜救队几个小时的全力搜救,被找了回来,算是拣了一条命。
第九条:酒后或服药后禁止乘坐缆车。
在雪场里普遍使用的缆车其实是很危险的一种交通工具,不管开放式或者轿厢式。人在受到酒精或者药物影响的时候,不光行为能力受限,认知和判断能力也同样受到严重影响。撒酒疯,在地面上,可能危害不大,但在高空的缆车上,不光会害自己,同时还可能会害死别人。
同样引申出来一点:乘坐缆车时要保持警觉谨慎的心态。就在几个周前,加拿大魁北克省的两名花季少女,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从缆车上主动跳了下去,一人落在较厚的积雪上受重伤生还,另一人落在仅覆盖了一层薄雪的岩石上,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回顾上面我举的事例,我们不难联想到,这些安全规定其实最初都是源自实实在在的教训。藐视规定,最终会导致什么结果,其实不难预测。
另外,不管你的水平如何,哪怕是高手,也要随时尊重其他不同水平的滑雪者。我曾多次亲眼目睹所谓的高手在新手区放扬滑行,被雪场巡逻队抓住当场吊销雪票驱逐出场的事例。
4、这一条主要想表达的意思是,在雪山中滑行应该保持的一个谦卑的心态。即便是水平很高的滑雪者,都应该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能力,相对大山来说,渺小的很。
我去过惠斯勒两次,深切的体会到了茫茫雪山的魅力。我在惠斯勒曾有幸遇到了一位老滑客。有一次问他为什么惠斯勒从来不开夜场。他的回答是,那么大的两座山,大白天还经常有人失踪,哪敢开夜场。
实际上,我曾经有一次在惠斯勒体验到了因为大风雪,导致能见度突然降低带来的险境。我的一位同行的好友,也在那同时因为能见度受限而滑出雪道,狠狠的摔在雪堆里,所幸没有受伤。
讲完上面四条理论,我觉得应该讲讲实践了。
1、永远佩戴齐全安全装备,尤其是头盔。在关键时刻,头盔真的是可以救你一命。就在撰写本文前的上个周末,我就因意外仰面摔倒在雪道上,后脑勺猛地砸在近乎冰面的雪道上,当时真的觉得脑袋嗡的一下,满眼金星。那时如果没带头盔,后果真的很难预料。很多高手不喜欢戴头盔,因为觉得自己水平够高,滑行时可控性强,不会摔倒。是的,这种理由也许是有道理的,但是,自己水平再高,也不能保证别人不会犯错撞到自己。
2、虽然在雪道上,滑在前面的人有路权,滑在后面的人有义务避让,但是这不代表滑在前面的人就可以肆无忌惮。就像开车一样,时刻保持警醒。当你要做回转动作时,务必快速回头观察一下侧后方。这个动作同时也会提醒后方来人你可能要有大动作了。
3、为了滑所谓的粉雪,很多中高级滑雪者喜欢钻树林。在林间穿行时,一定要远离树木,因为树井(tree well)是一个极其恐怖的存在。我们下面用一张图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树井,以及它有多可怕。
跌落树井,可能会导致最坏的结果。因为滑雪者跌落的过程,通常会伴随着井壁塌方。而且,大多数落入树井的滑雪者,都是头朝下进去的。此时,滑雪者基本上会被坍塌下来的雪活埋,而且越挣扎陷得就越深,基本上靠自己是无法摆脱的。短时间内得不到救援的话,就很容易窒息死亡。我曾经就有一次雪板陷入树井,虽然那个井很浅,也让我很是花了一番力气才摆脱出来。
4、感觉自己要失控的时候,不要挣扎,就势摔倒是最好的选择。根据我的经验,越挣扎摔得越惨,受伤的可能性越大。摔倒时,尽量选择大关节先着地,因为着地的第一下冲击力是最大的。着地后滑行时,尽可能把腿高。虽然固定器受到冲击会自动脱开,但是抬高腿仍然可以有效的防止扭伤膝关节。向前扑倒时,倒地前应将双臂收紧至前胸。倒地滑行时,如果雪地比较松软,可以考虑将双肘插入雪地以辅助制动。
这篇文章写到这里已经是洋洋洒洒数千字了,各位看官看到这里估计也快睡着了。就先写到这里吧,如果您觉得有什么遗漏的,可以私信给我,我会在后面的文章中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