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晨读的书目为《驱动力》。
第一段的积极性误区里面讲了两个很深刻的例子。两组孩子,一组用纯粹的奖罚机制去画画,另一组只是单纯的画画。而一直用奖罚机制去引导的孩子,两周之后就没有了兴趣,而没有引导的孩子就继续坚持着。这个可以想到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手段上的一些误区。我们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用各种方式去奖励自己的孩子。“如果你这次考好了,周末带你去游乐园”.“如果今天在学校表现的好,带你去麦当劳吃儿童套餐”。这些孩子都会在听到这些后很努力,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就习惯了这种奖励驱动。要不就是因为对奖励厌倦了,不去争取。要不反过来用这些来要挟自己家长,“如果你不带我去游乐园,这次考试我不考了。”如果没有这些奖励,他们就丧失了读书学习的目的。
在第二段中,就很好的讲解了第一,第二,第三驱动力的关系。我们都经历过我们的学习阶段。我们小时候读书,好好读书,为的是父母,家长的一句称赞。到了中学,我们开始知道了中考,高考,有了升学的压力,好好读书,是为了升上一个更好的学校。到了大学,很多人就开始了迷茫,没有了家长,老师日复一日的督促,没有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压迫,有了更多的诱惑,读书开始成了只能靠自己坚持的事情。而第三驱动力,往往就是坚持学习的人的动力。不说国外的维基百科,就说我们国内很出名的一个自发组织,字幕组。字幕组这种组织,要加入都不容易,有人搬运视频,有人负责翻译,有人负责整体的文案,有人校对,有人做时间轴,有人专门上传。而字幕组组织都是不赚钱的,全凭着对剧集的一种热爱,他们认为将自己喜欢的剧集分享给大众是很开心的一件事情,于是就这么做了。所以,热爱是第三驱动力很重要的因素。
如果激发自己的第三驱动力呢。很大一个因素就是自主。很多人说,为了一个爱好选择了一个行业工作,等到开始工作之后,才发现不是自己所想的那么一回事,所以越来越没有兴趣。这个就是因为缺乏了自主性。因为作为爱好的时候,我可以想做的时候就做,不做就不做,等到成为了工作之后,这个就是自己的饭碗,想不想做都要完成。于是自主性被剥夺。而如果继续保持这种自主性,就是要在开始一个工作的时候,先充分了解事实,做好心理准备。然后全身心投入进去,才能做到有力的产出,驱动自己的潜能,作出好的成绩。
T.T 题外话,今天晚上状态很不好,写着晨读,完全就是跟着晨读文章做复述,没有办法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