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哈里窗”原理根据:“自己知道——自己不知”和“他人知道——他人不知”两个维度,依据人际传播双方对传播内容的熟悉程度,将人际沟通信息划分为四个区:公开区、盲点区、隐藏区和潜能区。
公开区:即他人和自己都知道的公开信息,如视觉上能观察到的外在形象,大家都知道的家庭情况,学历,部分经历等等。但公开的信息是相对的,也有些我不想让他人知道的则属于隐藏区。
盲点区:即别人知道,但是我不知道的信息。例如你的某些坏习惯,怪脾气,让人不舒服的处事方式等等。
隐藏区:即别人不知道,但是我知道的信息。例如没有显露出来的学识,不愿让他人知道的生活经历,心里的愿望,喜好,阴暗的一面等等。
潜能区:即别人不知道我也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一种最卓越的能力。例如他人和我都不知道将来自己会获得什么样的成就,我将会为社会做出什么样的价值。
要想在人际交往中信息得到有效的传递和沟通需要做到两点:第一我们必须不断向右缩小盲点区,接受他人知道,我不知道的信息,并做出良好的回应。第二不断向下缩小隐藏区,分享自己隐藏的信息,披露那些阴暗的一面,让自己变得越来越透明。最终达到乐于分享,扩大公开区以此来挖掘自身的潜能的目的。
公开演讲的天敌“紧张”
1.紧张产生的根源
我们在公开演讲时会不自觉地对自己产生一个讲话期待值,与之相对应的就是自己本身对讲话的一个把握度。一般情况下讲话的期待值都会高于讲话的把握度,我们的紧张感也正是来源于此。如下图,当讲话期待值过高,自身把握度不够时,紧张感就会更加强烈,也会导致自己更加不自信。
2.如何控制紧张
第一,降低自己的讲话期待值,正视自己的能力和水平。第二,提高自己的讲话把握度,多学习,多练习。但是任何一个有上进心的人都不会愿意降低自己的讲话期待值,所以我们就必须通过提高讲话把握度来减少紧张感。
3.紧张的三阶段
第一,隐藏阶段。处于较低级的紧张阶段,只是自我感觉到了紧张,没有明显的动作,声音上的问题,你不告诉他人,或者即使你告诉他人,大家也不觉得你很紧张。
第二,表现阶段。身体和声音颤抖,面红耳赤,头脑轻微空白,但经过努力依然能回想起来。
第三,障碍阶段。紧张感已经严重影响发挥,大脑完全空白,说不出来话,紧张到哭泣,更有甚者,身体抽搐直接倒在讲台上。
克服各种紧张的具体办法(主要讲表现阶段)
第一,拿麦克风的手抖:很自然的用另外一只手换下拿麦克风的手,且顺势用在抖的手做一个手势。简称“换手,做手势”。
第二,腿抖:在讲台上左右来回的走动,且走动的步伐要小,速度要慢,根据讲台离观众距离的远近选择你在讲台上走动的距离,讲台离观众较远则来回走动的距离要远点,讲台离观众较近则来回走动的距离要近点。当然也不要一直走动,适当的要停顿一下。简称“小慢远停”。
第三,声音抖:发现声音抖的时候可以保持微笑,并迅速调整自己的气息,出气稳气息,或者直接告诉观众我很紧张,化解尴尬。记住一个字“笑”。
第四,卡壳、断片:1.可以马上进行之前所讲内容的回顾、总结,利用这些时间想想接下来演讲的内容。2.把接下来本身要讲的内容变用问题来替代,例如抽问,一对一互动,让观众说出你想说内容。3.将错就错,并认为我所讲的所有内容都是对的。
国际上解决面对演讲紧张的两大招
第一,讲故事。演讲前多准备几个和演讲主题相关的小故事,在正式演讲前讲个小故事可以让紧张的自己放松下来。在演讲过程中出现卡壳的时候也可利用故事救场,在讲相关故事的过程中也许就能回想起来要讲的内容,即使没想起来也可以利用故事延伸话题。
第二,做好上台前的准备步骤。在上台前把全部注意力放在要讲的内容或步骤上而不是情绪上,自己梳理从上台到演讲再到下台的所有步骤或者细节。做好上台步骤“走停说开”。走路时步调匀速,抬头挺胸收腹,走到讲台中央,转身,站稳(切记一定要稳),目光很自然注视观众2-3秒,保持微笑,大声问好(问好时可把双手打开,让身体放开),鞠躬(注意鞠躬不讲话,讲话不鞠躬,两个动作不能同时进行)。
紧张感不是一天两天就能克服的,我们看到的那些优秀演讲者他们在台上的自然大方也不是天生的,也是经历了无数次的刻意练习才能让他的每个动作和细节看起来浑然天成毫不做作。
最后推荐书籍来自安德斯·艾利克森的《刻意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