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抄写第83天:《论语》
若把《论语》拍成一部电影,宰我这人物可能是一大看点与笑点,也是引起人共鸣的人。
宰我是孔子的一个学生,在《论语》中共出现六次。他的存在,可以说真正逼出了孔老师的才气,引发了老师作为普通凡人的一面,多次改变了老师对人的认知。
首先,宰我并不是一个标准好学生,有着一般学生的习性——懒,他爱睡懒觉。
某个白天,宰予在睡懒觉,被老师抓到了。老师很生气,骂他:“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朽木不可雕”这话,当今老师还在形容那些不上进的学生。孔老师这一骂,可以说成了千古绝骂。
孔老师说的意思就是:你这般“烂泥糊不上墙”的样子,叫我怎么教?
孔老师为啥这么生气?也许宰予晚上读书,白天睡觉呢?就像当今很多人昼夜颠倒一样,习惯于做夜猫子呢?
在古代,白天的日然光是很珍贵的。在那时,晚上可没电灯,一般人家晚上用不起照明灯具。后世张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不就说明穷苦人家晚上用不起煤油灯,得把富人家墙壁凿个小洞偷点光亮才能照着读书嘛。所以“一寸光阴一寸金”在那个时期,是真实的生活写照。
老师生气,就要它珍惜有光的白天。
那宰予一旦去上课,会怎样呢?
他虽然懒,但爱独立思考,常常质疑老师教的内容。
有一回,他对老师说:“您常说守孝要守三年,这三年,吃啥、穿啥都有要求,音乐也不能听。三年太长,学的东西不练都忘记了,粮食都要吃完了,燧木已经用尽,又得重新点火,守一年行不行?”
这问题很尖锐,直接挑战老师的孝顺之道。老师问:“你心安吗?”他说:“心安”。老师说:“心安,你就这么做好了。君子守孝,吃美味不觉得甜,听音乐不觉得快乐,住在家里也不觉得舒适。如今你觉得心安,就去做吧。”
听到宰我这么说,老师心里其实一肚子火。
宰我退出后,孔子说:“宰我这人真不仁啊!儿女生下三年后才能完全脱离父母的怀抱。替父母守孝三年,天下都是这样的。宰我难道就没有从他父母那里得到三年的怀抱之爱吗?”
宰我爱思考,有杠精的气息。
又有一回,宰我问孔子:“对于仁者来说,告诉他‘井中有人’,他会跟着跳下去吗?”
儒家提倡仁、义、礼、智、信,仁是孔子常挂在嘴边说的一个词。所以,宰我拿“仁”这个问题来挑衅老师。像老人天天说仁,那么假设一个场景,有人说,井里有人,仁者是不是就立刻马上奋不顾身头脑一热就跳下去救人了呢?
看来,老师得忍住,让自己不生气。
这次,孔老师在“诲人不倦”的状态里,答得很平静,说:“怎么会这样呢?君子可以赶去救人,却不会使他陷入井中;可以欺骗他,他却不会糊涂地被蒙蔽。”
老师解释说,仁者根本不是头脑发热的鲁莽之人,他是理性且热心的人。仁者会去看,井里是不是真有人,如果真有人,也不会直接跳进去救,而会想办法安全的救。至少不会出现万一救不成,反而多送一条命的惨剧。况且万一站在井边的人糊弄人,井里根本没人,或者井里有人,那人自己怕死不去救,鼓动别人去救去冒险呢?仁者是不会稀里糊涂被人骗的。
宰我爱思辨,也会乱出主意。
有一天,鲁国的君主鲁哀公问宰我,应该用什么树木制作土地神的神主呢?
宰我随口说:“夏朝人用松木,殷代用柏木,周代用栗木。”
孔子听了非常生气。为啥呢,宰我说的栗木,意思是让人民害怕得战战栗栗。这纯粹随口乱说,乱拿谐音说事。
孔子一生气,就说他:“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你看,孔老师气极了,一张口,就说出了流传至今的三个成语“成事不说”,“ 遂事不谏”,“既往不咎”。一生气,孔老师的才气又给逼出来了。
当然,这些之所以能流传至今,是因为人们的一些情绪需要表达,而自己的表达力又不够,而孔老师恰有现成的话可以被引用。你用我用大家用,所以就这么一直留传了。
宰我,虽然在《论语》中,多处表现不好。但,他在孔子心中,排名则是相当当的。
孔门弟子的“十哲”,按四科分类:德行、政事、言语与文学。宰位位列言语科第一,排名还在子贡之前。孔子三千弟子,前十名他占其一,了不得。
那么,宰我后来怎样呢?
他跟随齐国的国君齐简公,后来遇上权臣田桓夺权,把齐简公杀了,宰我也在这场政治变动中被杀。
宰我的死,说明在他身上扎根的“义”。
孔子听到消息后,说:“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不可“以言取人”,“以貌取人”,这又是当今我们常说的话。
这是孔子承认自己对宰予的评价有失偏颇:“我以前只是以他说的话,判断他一个人,这点,我错了。我差点看错了一个人。”
这就是宰予,把老师逼得气极、恨极。但,最后又把老师深深感动的一个人。相信,今人依然对他会有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