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己育人,从“心”开始
——安徽省第四届教育心理大会有感
秋色未褪尽,冬雨渐入寒。时光走到了2019年的最后一个月,有幸在恩师的支持下,以在校研究生的身份参加了为期一天半的第四届安徽省教育心理学大会。当天才知道,原来李群老师就是现任理事长,对大会顿生亲切之情,也许这也算心理学中的“晕轮效应”吧!一天半的时间里,我以一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在读教育硕士、一位小学兼职心理健康教师、一个一年级学生家长和两个孩子的母亲四重身份参加了主题为“家校政社四位一体共促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大会,我的四重身份和大会的四位一体在这一天半时间里上演着犹如多重人格分裂般的冲突,让我有了不同角度的思考和收获。希望我能用一个文科生感性的笔触和一位心理学学习者理性的思考将一天半的学习内容和收获,犹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
第一天第一条朋友圈:会议前我和李群老师合影
第一场讲座:
方教授从一些社会热点新闻引入,而后出示了具体的调研数据,分析了当下中小学心理问题的发展趋势,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国学生存在焦虑和抑郁心理问题的比例逐年上升;危机和严重问题学生不在少数;网络成瘾、校园欺凌和儿童青少年自杀等新型心理问题不断涌现。从国外的跟踪调研经验来看,这些问题并不会随着成长而消失,而是会一直伴随儿童成长至成年,不仅影响个体,甚至会影响到社会。方教授认为传统个体心理咨询治疗的方法在这样的大的发展趋势下,杯水车薪,甚至治标不治本。借鉴国外关于家庭对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研究成果,方教授提出家庭治疗新方法,强调通过改变家庭成员间不良交往模式或者家庭结构来改变家庭成员心理行为问题和症状。
书目推荐:
大会主持人将大咖们的讲座比喻为“盛宴”,但一个小时的时间并不能大快朵颐,方教授的讲座刚让我们“品”尝到滋味,就浅尝辄止。紧接着蓝玫老师的讲座又给我们奉献了一道更有风味的“大菜”——题为《儿童成长的四大动力》的讲座分享。
“复旦大一新生开学一个月退学”,“进入世界五百强后辞职做美甲”“三年级女儿因为面子逼迫清洁工妈妈辞职”……蓝玫老师从一个个让人匪夷所思的现实事例,揭露当前中国父母焦虑现状,痛斥当下父母不尊重儿童权利,仅仅把孩子当做附属产品,一味打着“我是为你好”的旗号,一切让孩子按着自己的安排去生活和学习。蓝玫老师一再强调“母慈子孝”,父母慈才能子女孝!所谓“父母慈”,就是要尊重儿童权利。特别是讲座中,蓝玫老师从生命觉醒角度解读经典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真的让我很震撼。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如何成为自己,谜底就在体验、榜样、目标和习惯四大成长动力。我当时就在想,这四大动力何尝不是我们成年人终身学习不断成长的动力?一个小时的时间实在太短了,我们再次带着浅尝辄止的遗憾结束了上午的议程,也给我们后面更多学习的思考。师傅已经领进门,就看个人去修行。
会议第一天的下午是分会场活动。在去之前我还在纠结着下午要不要“逃”回家带娃。毕竟两个娃的老母亲自打十月份开始的每个周末就在各种“忙”,忙比赛、忙考试、忙培训……周末陪伴孩子们时间太少,内心很愧疚。但老母亲求知欲爆棚,还是拖着满身疲惫跟着大巴来到有着百年校史的庐阳区育新小学分会场。“百年育新、蕴育心灵”,育新小学不仅是庐阳区校外未成年人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也是安徽省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一点五十左右到达,我和小伙伴立刻迫不及待的登上五楼,参观了别人家的心理辅导室,感叹、羡慕,此处必须发圈。
下午的分享依旧紧扣大会主题展开。家庭、学校是四位中的核心和关键,也是动力所在。王婉老师以“百年育新 蕴育心灵”为主题,系统汇报了育新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和取得的成果,我想育新的成果可以看做是千千万万一线心理健康教师扎扎实实在一线努力坚持和点滴奋斗的一个缩影。道阻且长,当正是有了这种上下而求索的精神,让我们有了更多的希望和更大的动力。
随后,合肥八中秦秀文教师,与在场嘉宾分享了自己“同拍微电影,架起家校共育桥梁”的精彩故事。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的一致性,家校合作的意义重大而深远。让高三学生拍微电影,从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学习进步的新颖而独特的教育方法,以及秦秀文老师幽默风趣的分享方式,让秦老师立刻圈粉无数。演讲结束点评时,主持人调侃说看名字以为秦老师应该是个婀娜多姿的知性美女,但上台来却是一位中年“老腊肉”,这样的反差,着实在让我们有点小惊讶,分享的内容是却真的让我折服和惊叹,该怎么表达我犹如滔滔江水绵延不绝的崇拜之情呢?此处必须有朋友圈:(欢迎大家微信搜索公众号“我梦依旧”一起鉴赏秦老师的微电影和了解拍摄电影背后的故事。)
中场:育新小学的师生为我们奉献上了一堂生动的心理辅导团体课。课堂上,师生在游戏和互动中,共同探讨了“螃蟹效应”带来的启发和嫉妒心理的化解方法。作为一名正在带团体的心理老师,我别提有多开心啦!本周我又不用绞尽脑汁备课啦,直接照葫芦画瓢,现学现卖。于是本周我的心理选修课上,我也和孩子们共同完成了改编版的属于我们的《再见了,螃蟹!》心理体验活动课。
手机备忘录做的听课笔记:(这节课只给了半个小时时间展示,时间略显紧张)
我的山寨版:(最让我惊喜的是孩子们自己关于怎么面对“螃蟹心理”的分享很温暖,很可爱)
原谅我的脑容量有限,最后一场讲座内容全部摘抄自今日头条关于本次大会的报道:“在学术沙龙环节,同济大学哲学博士、安徽警官职业学院心理学副教授姚峰分享了“家庭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应用”主题报告。姚峰教授从家庭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家庭心理学对心理与行为问题的理解以及家庭心理学在家庭教育中的体现三大方面,系统地分析了家庭心理学对青少年心理及行为问题的影响。姚峰教授从全局观和问题观出发,对改善家庭教育提出了新思路与新方法,指出家庭教育的关键在于家长要关注和重视家庭现象,只有将焦点放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模式上,才能改善家庭教育。”
至此,在冬日细雨氤氲中,伴着夜幕慢慢降临,结束了一天的学习和思考之旅。
第二日的学习从边玉芳教授的《心理健康从读懂孩子开始》。一系列的新闻事件聚焦和权威调查数据敲响了心理健康现状的警钟,我第一次了解到“空心病”和“时代焦虑”这些名词。边教授高屋建瓴的分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实施者。四位一体,心理教师肩负着唤醒的使命,唤醒家长、教师和社会人员主动去承担心理健康教育这件大事,通过大家共同努力立体、多层次、多角色、多种方法的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边教授讲座中一再强调心理健康教育从读懂孩子开始。读懂孩子,读懂孩子的需求。面对问题,不要责问孩子怎么了?为什么沉迷游戏?为什么这么叛逆?多想想,孩子需要什么。除了生理需要,孩子成长中需要的安全、尊重、关爱等心理需要被满足多少?我们有没有为孩子储备积极的心理资源?这些问题,难道不是我们为人父母、为人师经常需要去觉察和反思的吗?(强推边教授《读懂孩子》三部曲,顺便强调,我不是托,是粉丝的粉丝。)
如果说第一天下午的育新小学是“别人家的学校”,那么芦咏莉老师应该就是“别人家的校长”了。一个小时带我们走进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看看“别人家的校长”是如何在“皇城根下”开展家校共育的实践与探索。芦校长从脑科学研究成果解读了运动与脑功能发育的关系,特别指出上肢和腹背力量和脑情绪控制能力密切相关。又从智力和非智力两大维度解读“人”,作为二小育人的理论根基。二小的所有活动设计背后都有强有力的心理学和脑科学的理论为依据,让教育实践焕发巨大能量。芦校长讲座中多次提到自己与教师、与家长、与学生几乎零距离的打成一片,不回避矛盾,不惧怕冲突,本着一些为了孩子的初心,有理有据有节,最终终于收获了家长的认可、尊重、支持。听完讲座,除了羡慕别人家的校长,我的最大收获是老母亲要赶快把孩子运动抓起来,特别是注重腹背力量和上肢力量训练,和孩子一起养成运动好习惯。
学习的时光是美好的,美好的时光总是让人感慨其短暂。一天半的学习转眼就到了最后一场讲座:洪明教授讲座《家校冲突的类型及化解》。洪教授结合大量案例,从家校冲突产生的原因,家校冲突类型,和家校冲突的化解,娓娓道来,幽默风趣。这场讲座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两个细节:其一,当场调查大家对教育法律法规的研读现状。认真读过这些法律法规的人数屈指可数,肩负教师和学生家长双重身份,那一刻我觉得特别需要补上知法懂法这一课。细节之二是洪教授讲到家校沟通时,举了一个案例:一位职业是菜市场卖菜小贩的家长,在家校沟通中,教师一味责怪家长没有尽职尽责督促好孩子学习,却没有去想过家长工作特点能否允许他有充足时间去督促孩子学习。洪教授让大家思考家庭第一功能是什么?生存!家长是普通人,家长第一要务是养家糊口,其次才能兼顾孩子学习。所以,洪教授一再强调改变家长要从家长立场角度出发,用心关怀,为家长赋能。
一天半的学习,收获满满,反思多多。想起三年前结缘心理学,然后用了三年的时光,把它变成我生活、学习和专业的一部分,并且深深的爱上了它。真爱就像一道光,让希望的种子生根发芽,不断成长着,收获着——作为母亲,我开始更多的用欣赏的眼光去陪伴孩子们成长,发现成长给我如此多惊喜。我想对我的孩子们说:亲爱的宝贝们,你们不需要成为“别人家的孩子”,开心做自己就好。妈妈要努力成为“别人家的妈妈”,让你们因为拥有我这样的妈妈而骄傲。作为一名教育心理学的学习者和一名教师,我希望能用我的所学,给身边需要的人帮助和温暖,我期待看到心理课堂上孩子们愉快体验时绽放的笑容,我期待更多的孩子和家长能关注到自己的心理健康,从“心”开始,学会关爱自己;我也特别渴望,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从“心”开始,育己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