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到一段话:“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在和他人的协作交流中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的四大要素。情境有意义的学习情境。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进行学习的,因此要为学习者创设交流交流对于推进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进程,是至关重要的手段。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学习小组成员之间必须理过交流来有讨如何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达到意义理构的目标。协作的评价以及意义的最终建构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协作赏穿于整个学习活动过程中。师生、生生之间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学习进程的自我反馈和学习结果意义建构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学习者必须基于自己的已知,经验来完成新知的意义建构。”本来似懂非懂,但是今晚在松松老师的课堂上,我更深刻地感受建构主义在课堂上的样子。
松松老师说感谢我们的信任和支持,其实我们是双向奔赴,我也感谢松松老师设计了这么有趣的课。开场前的音乐热身。用身体书写日期,姓名。在轻松的活动中每个人都很放松,再配上桌上的鲜花,绿植,美食…完美。这就是有意义的学习情境。
伴随着动听的旋律,我们每个人都在感受自己这段时间的心情与音乐的契合度。关注自己内心的想法,选择最能体现自己的心情,通过全班交流,同伴隔空拥抱,拍拍肩膀等形式给予同伴鼓励,这就是同伴协作的学习方式。尤其是书写积极日记的环节更能体现协作的力量。每个人完成自己的积极日记后传递给小组的组员,小组组员观看后写下鼓励的话,在这样的小组活动中,大家都很愿意分享,最后所有的鼓励都汇聚成一股力量。或是温暖,或是鼓励,或是坚定,或是勇气,或是支持,从而完成新知的意义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