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上大学究竟是为了学什么?
这个问题困惑了我很久。
如今,随着内容创业时代的到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起来,各类知识都可以在互联网上习得。
不仅如此,有很多专业大咖也紧跟上潮流,他们凭着自己在专业领域多年的摸爬打滚,纷纷把自己多年积累的知识与经验拿出来知识变现,这些干货可比在大学里头学到的有用几百倍。
前些日子,我看到一位大咖开设了一门财务课程,主要内容是教会你看懂财务报表。课程为期三天,要价一万多。广告则称只要学完这三天的课程,就能抵得上一个财务专业的学生学六年的知识,也就是抵得上一个财务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再读到研二的水平。
凭着这位长辈大咖的名气,我是相信他的课程的;同时,我也为自己的处境深感可悲。
因为高中的不努力,我现在一间二本院校读财务专业,当然学费也比一本大学贵很多。
我花四年的光阴与十多万的时间来读大学最后却不及别人花三天时间,用一万多学到的专业知识。
Excuse me?
相比起来,在大学里头学专业知识是有多么的低效率?这不仅是金钱成本,还有巨大的时间成本啊!
于此,我便开始思考作为一名大学生,花四年最宝贵的光阴与十几万来读大学究竟是为了学什么?
☞ 为了学一门技能以后能养活自己吗?
那还不如高中毕业后直接去技能培训学校更能学到东西呢。如果你四年都在玩游戏、看剧中度过,那你和没上过大学就没啥两样,虽被称为大学生,却名存实亡。
☞ 前辈都说要好好维护好大学的人际关系,以后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大有帮助,那上大学是为了结交各种朋友吗?
朋友多固然是好事,但是你本身没料,谁要当你的人脉,谁要给你抱大腿?
那上大学究竟是干嘛的呢?
我付费咨询了两位前辈,以及通过自己的琢磨,总结了以下几点:
一、多做半衰期长的事情
什么是半衰期长呢?简单来讲就是一件事情它让你获益的时间长。比如读书,练字,健身,理财等。这些事情都不是可以一蹴而就的,你越早开始,你就能积累得越多,到最后就会呈现出指数式的增长,当别人开始觉悟想去做了,也要经过很长的时间才能达到和你一样的水平。
二、多学通识类的技能
何谓通识类技能呢?百度百科上解释:通识教育指非职业性和非专业性的教育,通识教育作为大学的理念应该是造就具备远大眼光、通融识见的人才。
庄子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你无法掌握世上所有的知识,但只要掌握了可以复用的最基础的知识和技能,你便能在这个社会上游刃有余地活着。
举几个例子:
1. 你可以尝试写文章,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
2. 把握在众人面前演讲的机会,敢于展现自己;
3. 多参加各类感兴趣的讲座,开阔自己的思维;
4. 多观看辩论赛甚至主动参加,提升自己的逻辑思维。
5. 多参加感兴趣的展览,提升品味的同时还能激发更多的灵感与创新。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人类唯有创造力和想象力与人工智能还有得一拼。
三、多思多学,培养哲学思维
在大学里头,马克思主义概论这门学科是每个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但这门课大多抽象乏味,学生根本就听不进去或者听得云里雾云。
这就对了!哲学的特征之一就是抽象性。哲学的抽象性是一种“形而上”的,它将人类的抽象能力发挥到最高限度。
除此之外,哲学的主要特征还有批判性和反思性。它反对经验主义,反对把过去的成功的经验作为绝对的真理照搬套用。
用人话来讲,哲学思维就是教导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这个世界,而不是要我们墨守成规地去接受其中的思想。我们应该多思多行,知行合一,在批判中进步,在思考中成长。
顺带一句,国民老公王思聪就是在伦敦大学修读哲学专业的。
四、多挖坑 多试错
都说在大学里应该培养一个兴趣,然后把这个兴趣发展下去,学精学透。但对于好奇心强的宝宝而言,他们肯定会说自己兴趣广泛,不知道自己真正喜欢啥。
此时,你就要多去尝试。就像一块蛋糕,你不去吃,怎么知道自己喜不喜欢呢?即使别人说这块蛋糕超好吃,别人吃得津津有味,但你不去尝一口,怎知合不合自己口味呢?
多给自己挖几个坑,跳进去体会个中滋味,发现不合适,摔跟头了,赶紧爬出来继续赶路。
二十几岁,不怕栽坑里,就怕栽倒了没有勇气爬起来继续向前。
大学时代,是你试错成本最低的时候了。这时有足够的时间让你去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足够的时间让你思考人生的方向,所以,要牢牢把握住,要是荒废了四年,那就太可惜了。
最后,附一句良言
比起苦,我更怕此生荒废度日。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