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即将来临,今年的“十一”与“中秋”重叠,放假8天,比春节假期还多1天,名副其实的“大假”。
“十一”、“春节”许多游子选择回乡与亲人团聚,尤其是那些初为游子的人,回乡的心情更为迫切。
记得自己初来北京的那几年,一年中至少回家乡两次,每到“十一”和“春节”,回家是毫不犹豫的不二选择,脑子中从未考虑外出旅游呀、闲待在家里放松、懒散呀,或北京周边玩玩等等过节方式,每到大假渐近,满脑子想的是,哪天请假,做火车还是飞机,买些什么礼物,给家人打电话,告知哪天回去,到站去接等等,大假前忙的不亦乐乎。
在家度假的日子也不闲着,与哥哥、姐姐们聚餐,与以前的同事们聚餐,与闺蜜逛街,把身边亲近的人、熟悉的人都见个遍,然后,带着一身的满足、一身的疲惫回到北京,现在想想,这样方式的回乡过节,是自己感情释放的一种渴望,放下戒备、放下矜持,放下内心给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与亲人、熟人、闺蜜交流、谈天,释放自己身上不同的情感,把自己心底想要说的,都尽情表达出来,身疲惫,心愉悦。
随着漂泊日子的日趋稳定,不知何时,大假回家的渴望不再那么强烈了,看到身边同事兴高采烈地谈论“十一”要到哪哪儿去玩,有了心动的感觉。
“十一”回家过节失守,外出游玩取而代之,渐渐地变为只在每年春节时回家过年,与熟人相见、聚餐聊天的渴望也渐行渐远,与熟人相约前,心里有了一种不安,不知该聊什么,以前那种无拘无束的感觉,随着长时间的不交流、不接触,被彼此内心的一种莫名感觉阻隔着,失去了聊天的畅快。
多年来,生活习惯、周围朋友,自己的工作等等都在漂泊中固定下来,游子的身份渐渐淡去,北京成了自己真正的家,恋家、念家,守家,春节再回家乡,反而有了不适感,往日的熟人、朋友已不再相聚,过节就是与家人一起吃吃饭,与姐姐聊聊天,陪妈妈看看电视,做做饭。
回家一周的假期,感觉到了无聊,对家长里短的聊天没有了兴趣,陪母亲看些无聊的电视,感觉乏味,捧本书或拿着电脑干自己的事情,又觉得冷落了母亲,尝试着给母亲做做饭,已把握不住了母亲的口味。所以近年来回家过节,更多了些心里上的压力,短短的一周,身心俱乏。
有时会内心自问,明明是心里时常挂念家乡的亲人,为什么相聚时反而显得有了生疏感,不知该聊些什么?为什么更愿意与母亲电话交流,电话聊天时,无论母亲,还是自己,都觉得更自在、更放松;为什么更愿意网上购得礼物送往千里之外的亲人,而一想到回家过节,心里就有了些踌躇?是因为这么多年来的不面对,淡薄了与家人的亲情了吗?
1988年,台湾开放了大陆探亲,琼瑶于当年回到了大陆,进行了40天的游历,圆了归乡梦,返台后,她出版了散文集《剪不断的乡愁》,把满腔的乡情注入到了这本散文集中。
40天中,琼瑶游历了几十个省,唯独没有回她的家乡湖南省衡阳县,当时有一篇报道琼瑶大陆行的文章,文章后附了一个调查问卷,其中的一个题目是:“琼瑶的这次大陆行为什么不回她的老家看一看?”,正确的答案是:近乡情怯。
琼瑶说,不是不想念,不是没乡愁,而是害怕面对,不知怎样面对。
我对乡愁有了另一个解读,亦或自己对大假归乡的踌躇,也是“近乡情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