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在阅读《财富自由之路》的留言时,有位阅读者对家有了一个不同的诠释,我觉得这个观点不错,分享于你。
我们都在享受着家庭的“特权”,却不愿意为家庭付出时间和精力去充一个“会员”。
作者的表述是:他很向往夫妻恩爱的生活,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手挽手过马路时,那个镜头常常让他心生羡慕,但是在家里他却不愿意去做一些温馨浪漫的事情。
这个作者的困惑我也有,我想这也是大多数人的通病之一,不光源于我们的中华文化,也源于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
现在也有很多家庭类方面的课程,教我们如何经营好家庭,从而去影响我们的下一代,其实和谐的家庭氛围中,我们不光收获了家人的给予,更多的是自己付出后,尽责任后自己给自己的一份尽责的满足感。
我在听《本质》一书是,樊登老师与作者在探讨,《心中的家》他们把这个比喻成罗马,想要去到地方的初心,目标等。有一句:如果心无处安放,到哪里都是流浪。心中有家了就会减少一些迷茫,多许多的坚定。
如何减少迷茫和焦虑呢?我觉得读书是缓解两者的最好方法,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不但要读也要学会思考,光读书不思考就犹如在享受作者的二手知识,如果加入思考整理就变成了我们的一手知识。
思考也是在建立文字中家的概念,思考后用文字编辑整理出来,也是间接在把情绪与思考在人为的隔离出来,思考让我们的大脑从单层思维到多层思维,人生也从平行象限到达立体象限,从而打造不同维度的大脑皮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