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对周梵心理学理论的深入研读,我发现了自己过去对于客体角色感认同过度,从而导致了自己在亲子关系上出现了问题。
因为父辈的教导以及示范,让我知道作为一个妻子,一个母亲,应该无条件为家庭和孩子付出,因为这是责任。在过去十多年,我一直秉承这个宗旨经营家庭,因为没有外界力量的影响,所以自己从未意识到这是不对的。哪怕遭遇婆家不公平对待,老公在处理家庭问题有失偏颇,可作为这个大家庭的新加入者,我从未去分析婆家和老公是否存在问题,而一味将所有问题的症结归于自己。因而,我在媳妇,妻子的角色中不断反省,不断完善,逐渐失去了真正的自我。数十年,我从未想过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偶尔心中泛起的波澜我总会以外界的要求将其强压于心。那些年,我一直在以父母理想中的女儿为蓝本,隐忍自己的各种需求,挣扎在内心需求和外部要求间。
对孩子,我无微不至,但凡他出现任何问题,我都会归结到自己身上。所以,出了车祸后,我无比愧疚,觉得儿子成绩如此糟糕正是因为自己的缺席。所以,我不惜打破自己舒适圈,寻求各种途径调动工作,只为让他能换一个环境,重新开始。记得刚到团小,儿子回来告诉我:“妈妈,我很喜欢现在这个学校”时,自己的内心澎湃不已,感觉自己的付出是有价值的;可之后,儿子因为在短时间内没有交到朋友,当他颇为失落的告诉我:“妈妈,下课了,没有人陪我玩”时,我陷入无比的自责,心中备受煎熬,甚至找到当时并不熟悉的班主任诉说了这一情况。幸而,儿子的班主任较为理智,轻轻告诉我说:“交朋友是需要时间的,这件事我们谁也帮不了他。”一句话,点醒了深陷母亲角色中的我。是的,不是所有的事情我们都能为孩子铺平,他的路必须依靠自己慢慢走。
即便如此,我依然在母亲的角色中越陷越深,害怕他被批评,所以各科作业从未放手让他独立完成;害怕他学习跟不上,寻求各种资源助力其初中学习。他考得好一点,我觉得所有付出都是值得的;他考差了,我又寻找理由为其开脱,不惜压缩他极为有限的休息时间用作补习。每一次,为了不让我失望,他总会低着头说“好嘛”,而我,总认为在这之后,儿子定能顿悟,走上学习的康庄大道。一次又一次,失望居多,惊喜极少,但我始终死咬着母亲的角色不放,陪学陪做,寸步不离。我明白,内在的小我打着如意算盘:我付出这么多,怎么着也要见点效果吧。可单单依靠外界力量,对一个十多岁的孩子而言,有效果吗?没有!他表面屈从,内在却极为反感,所以始终未能建立起自我管理的体系。这,便是我在客体角色中沉沦的后果。
看到孩子在暑假前期躺平的状态,我顿悟了,而且主体意识越来越强。究其根底,是我累了,我想先做好自己,再顺带做好妈妈。其次,如若我再一味的不放手,儿子始终无法启动他的小马达——即内驱。这样的后果便是我将承受以后所有纵容的后果,譬如到了大学他不能自我管理,导致被退学,或者在成年后他事事以我的准则行事——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妈宝男。我的爱,决不能成为束缚其成长的枷锁。
因此,我开启了弱化客体角色之妈妈计划。早餐,我可以吃我自己喜欢的,而不是一味满足他。每日清晨,我强忍心中的煎熬,任其睡到自然醒而不做任何催促。学习方面,我只告知何时进行抽查,然后自己不再陪伴和督促,看着他各种放纵。这个过程,特别艰辛,虽然我依然有管不住嘴唠叨两句的情况,可相较以往,自己确实逐渐抽离客体角色,单单作为一个旁观者,将主场留给了儿子的主体。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愿序章之美好能不断延续,令小子独自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