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问答
问题描述: (以下为引用)
豆瓣 CEO 阿北在最近一次接受的采访里(阿北的新豆瓣)说了这样的话:
我们在做 1.3 前后意识到很多东西其实是可以简化的,因为这几个东西共通的地方其实都是列表,像热点要么是编辑做出来的,有一个头条、第二条、第三条,无论是门户还是现在的微信类的公众账号都是这样的,个性化、推荐也可以是一个列表,通过别人那就不说了。之前我们做的实验室项目中有几个外界看到过的,比如达罗,它里面有一个频道,这其实就是个人发布的一个列表,它还可以被关注,这东西跟豆列就挺像。我们发现,最古老的形态恰恰离我们想要的很近。豆列这个古老的形态在之前不能被关注,现在一旦被关注就活起来了。
这个变化也反映在豆瓣 FM 上。最早豆瓣 FM 只有一个私人频道,就是算法推荐的东西,后来我们为了解决新用户进来听的问题,就放了很多公共频道,这其实就有点像热点。后来我们做 DJ 频道,DJ 频道有问题,最近的版本改成了节目,这其实是社会化的,由用户自己来做。所以基本上在 FM 这一个产品里面发现的三种形态都有了。
现在我们在手机上不想弄得特别复杂,就用一种形态,那能用的就是列表,而之前我们就已经有了,这就是豆列。
为什么大家都开始关注到这样的产品形态?它的优点是什么?
回答 (2015)
正如 @摇滚死兔子 所说甚至更甚,清单从来就是信息的最简的、线性的组织方式。我们可以拿数据结构来说,最简单的数据结构应该算是集合了,一个无序的、单类的清单。要向其中添加更多的语义(比如顺序,比如分类),我们就需要更多的结构来存储多出来的信息,这样就有了数组、有向链表、树、图乃至多结构间的映射。
然而结构上的复杂性必将引起呈现(乃至理解)上的复杂性,落到这个问题想要讨论的便是,在这么小的显示屏幕上,过于复杂的信息架构势必导致交互上的困难。因此会有豆瓣新豆列这样的,以一种复杂度较低的清单(存在书、影视这样分类信息的列表),满足组织与策展需要,争取在内容和形式之中维持一种均衡的尝试。
另外,有一本书叫做 无限的清单 (豆瓣),从更人文的层面讨论了清单的形式及本质,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找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