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首发于公号:【克哥终身成长】欢迎订阅,致力于帮助每个普通人让终身成长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你好,我是克哥。
今天是我日更写作的第180天。
1、
其实如果说写作呢,我在一年前做自媒体的时候就开始写图文了,
如果再追溯得更早一点,那就是在一年半之前,我就开始自己有意无意地写一些「每日复盘」。
而日更公众号是一个很有难度的挑战,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很多可能会打断你更新的状况,
比如忙碌的工作安排、逢年过节的懈怠,又或者是寒冷、酷暑、疲惫、状态不好,写不出东西等等。
这让我想起了柳比歇夫和他的时间管理方法,柳比歇夫是一名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他一生专注于对学术的研究,学识渊博。
而最广为人知的是他的时间管理方法,他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统计自己的时间,坚持了「56年日日不断」,难度可想而知。
在我很早以前,没有“坚持”每天都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其实很难「亲身感受」到他的难度,但现在来看,五十六年如一日,不由心生敬佩。
包括作家海明威,他25岁通过作品成名,30岁名扬天下,他的生活方式和村上春树、斯蒂芬金都是相似的,
在写作时期每天早早就起床,完成了一上午的写作任务之后,他就开始享受生活,
比如去酒吧喝酒聊天,或者去墨西哥湾流上钓鱼。在他专注于写作的时候,常年如此,坚持不懈。
习惯比灵感更重要,对于职业写作者也是如此,他们从不会把灵感当做写作核心的一部分,因其不可捕捉。
也很难等到灵感来的时候再写,就像村上春树,无论有无灵感,他都是每天写作4000字,不多不少。
因为在如此无常的世界中,种种事物都是不可把握的,而「写」这件事,是你自己能完全控制的,也是为数不多,能靠自己创造出来的条件。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在不断积累量以待质变发生的同时,做「刻意练习」,不断有意识地迭代自己。
2、
我经常说改变自己要先从一件小事开始,而后再把做这件小事的时间周期拉长,
因为坚持做一件事的「底层逻辑」是相似的,
比如内驱力所带来的正反馈,
比如它们都需要一定的毅力、韧性,包括过程中面对困难时的勇气。
回想我做早起、读书、健身、跑步、冥想、写作这些事情,
最长的早起和读书,我持续做了1000多天。
最短的冥想和写作,我也持续做了180天。
但如果放在更长的时间维度而言,其实一切才刚刚开始。因为我笃信唯有践行「终身成长」,才能拥抱「复利人生」。
做这些事情的缘起,无一不是我看到了未来的趋势,包括我在三五十年后的需求,进而决定践行并把曾经成功过的方法论,复用到新的方面上。
刚开始都是看似没有任何收益、没有任何希望的,但是我凭借着自己对未来认知的笃定的坚持,
使我获得了今天很好的收益,其实都是先「看到」未来,然后做今天的决定。
3、
换个角度来说,100%的坚持,比98%的时间坚持会更容易。
比如健身,每天坚持就要比每周坚持要容易很多,因为每天坚持你会每天都不用思考的就去做。
而每周坚持,就会挑选自己心情好的时候、有时间的时候、天气好的时候去做,就会非常容易给自己找借口。
但当你能克服种种的困难,然后告诉自己不要找任何借口,拿掉情绪,持续日日不断的去做的时候,
其实它就会成为一种稳固的习惯,进而适合于你的生活节奏,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并且当我们把决策的时间维度拉长的时候,其实决策质量就会高很多,因为我们不再会关注短期的利益得失,而是会追求更大且更长远的回报。
就拿运动来说,如果我从运动50年的角度去思考这件事情,那我就会更加乐于每天持续去做。
4、
最近明显感觉自己进入到了一个懈怠期,我印象里自己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并不多,
虽然现在也保持着每天三五千字的输出,但会感觉有些疲惫,包括以前是早上按时写作,最近一周有时会拖延到下午。
对于这一点我还是保持接纳的态度。
《道德经》有云,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我们未必要每天、甚至每件事都做冲刺,只要我们保持每个阶段都是在前进的就可以了,慢慢来,才会比较快。
毕竟流水不争先,争的是滔滔不绝。
因为如果从一生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在一朝一夕,也不可能一直逼着自己,用反人性的方式去做。
所以目前我也在做一些调整:
1、通过多做一些运动,包括冥想的方式调整自己的状态。
2、重新安排日程和分配时间,给自己适度解压。
3、找到新的正反馈来源,由此共同驱动自己长久去做。
4、减少阶段性的输出量,给自己降低难度,细水才能长流。
END
今天是持续日更写作的180/20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