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去日本,淡季要比旺季更好些。在人少的时候,随意找一处庭院。听听清泉淌过的声音,看看树叶在光阴下婆娑的姿态。自然给予的一切,平衡得恰到好处,犹如:
和风配暖阳,
飞鸟配游鱼,
苍松配翠柏,
一双人配两颗心
光影慢慢游移,日子平淡如水。平衡,是最完美的节奏。
最近在学习日本的庭园文化。不自觉间竟有些沉醉。我的阅读按照时间顺序行进,再结合上曾经到访的经历。竟生出些乍见之欢欣喜,仿佛知音相遇,旧友重逢。
日本的庭园文化按照时间顺序刊例如下:
平安时期——庭园代表风格是寝殿造庭园和净土式庭园。
镰仓时期——枯山水
室町时期——露地
桃山时期——武家书院造庭园
江户时期——池泉回游式庭园
明治时期——东西方结合
每个时期的庭园,都带着那个时代的色彩。后来的庭园又在前者的基础上生发。直到今天,日本仍有不少古时的庭园留存下来,让人们能在现代都市的边缘,找一方回到过去的净土。
就我个人参访的经历来说吧。日本京都的平等院。是平安时代,净土式庭园的代表。平安时代的庭园大多只能做观赏使用,观者只能在庭园正中观赏景色,而无法进入到庭园当中。平等院中的凤凰堂,便是如此。
凤凰堂正殿中,是一尊赤金大佛。早晨,当第一缕霞光显现,僧人们变打开佛堂。赤金大佛周身反着金灿灿的光影,辉煌而庄严。
凤凰堂坐落在池中孤岛上,岛屿周围是偌大的池塘。在殿堂两侧,各架一座小桥,连接着岛与陆地。仿佛也是连接着人间尘世与彼岸净土。
池中岛,是人人渴望的极乐净土。一池碧波,是尘世到净土的一道屏障。
有时候,在尘世此岸的人们,渴盼着升往彼岸的极乐世界。但殊不知,此岸与彼岸之间,是一道生死屏障,是一世和另一世的区别。虽然有桥,虽然彼岸遥遥可见,但若想过去,还有着千万里的路要走,还有着太多的劫要渡。
当我路过凤凰堂池中的那座小桥,我竟不敢轻易踏步。桥边,是三两一簇的彼岸花,火红耀眼。虽是深秋,但它们仍是不惧生死地开着。仿佛实在提醒尘世众人,这座桥,将带你通往彼岸。从此,此岸,此生,即是过往,皆是虚妄。
你看,这一堂一池,一桥一花的造景,竟令园中人在某一刻,无线接近了佛陀的净土。
奇也,妙哉。
平安时代之后,日本进入到幕府时代。镰仓,是幕府政权的开端。这个时代,武士阶层崛起,武士道精神逐渐形成。
而对武士道精神影响甚深的,便有从中国南宋朝传来的禅宗思想。佛无相无形,但心中有佛,便可见性成佛。身处尘世,也如西方净土。于是,即便是无山,无水,无奇景的庭园,也能衍生出别具禅意的造景艺术,这便是【枯山水】庭园的由来,也是她最有魅力的地方。
我所拜访过的———京都龙安寺,是镰仓时期,枯山水庭园的卓越代表。
龙安寺格局非常简单。在前庭内,用白色的耙沙,篱出水波的纹路。再分别于五处,立上形态各异的石组。“于无池无溪处立石。”便叫做枯山水。在日本最早的庭园类典籍《做庭记》中,如此记载。
这一时期,枯山水庭园不少是由僧人所建。其中最有名的,是梦窗疏石,人称他“立石”僧。据说,他原师从中国灵隐寺的一位僧人,学习造庭技术。
在僧人心中,庭园是“顿悟”的庭园。因此,他们在这一方天地间,立山造海。就像佛陀在心,人间即是净土;山海在胸,那么,再小的角落,也是整个世界。
我在那个秋日的午后,坐在龙安寺狭长的走廊上,光着脚。看着眼前一片雪白的枯山水。目光探及之处,沙石上的波涛开始涌动,我听到浪花拍打悬崖的回声。我看到海鸥在山海之间穿过。我看到佛光普照灿金的海面,那般开阔。叫人心驰神往,放下胸中一切负担,灵魂已跃然山海。
奇也,美哉。
到镰仓时代为止,日本的庭园大多不具备入园观赏的功能。直到江户时代,以池泉回游式庭院为代表开始,日本的庭园,才演变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地方。
以池水为中心,庭园各处有溪流淌过。各处植被不同,会随着季节变化,展现不同的景象。总之,这个时期的庭园,不那么想遥不可及的神仙净土,反倒像是回归人间,回到四季交替的烟火人间。美的更真实,也更灵动。
庭园之内,步步是景,四季皆宜。
怡雯 五月立夏 落笔于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