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覃》是《诗经·国风·周南》里的第二篇。诗里讲了一个能干而又孝顺的儿媳妇,采葛、煮葛、织布、做衣,又洗、整、归纳衣物,最后高高兴兴回娘家。全诗气氛欢快,充满了喜悦之情。
一转眼,到了初夏,那位窈窕淑女来到婆家已俩月有余。
美丽贤淑的姑娘哟,成了人家的少夫人。夫妻和睦,如鼓瑟琴;上敬父母,下爱叔姑;安排家事,礼遇下人;全家和乐,宜尔室家。
今天,少夫人领着男男女女的奴仆来到山里,但见白云悠悠,苍山含翠,尤其是那弯弯绕绕、绵绵延延的葛藤,从下往上,从上往下,有的匍匐山坡,有的缠绕树杆,蔓延至整个山谷。那碧绿的叶子密密麻麻、挨挨挤挤,给山坡、给高高低低的树木披挂上一层厚厚的绿伞。弯弯的树上,藤攀树,枝挂藤,山风拂过,绿叶翩翩起舞,累累缀摇。
啾啁~啾啾~一阵悦耳的鸣叫打破了山谷中的宁静,只见一群黄雀上下翻飞,美丽的羽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一会儿落在灌木丛中,一会儿藏进葛藤深处,好像故意和山谷中的人儿捉迷藏,从绿荫深处送来阵阵歌声。
葛藤弯又弯,枝条长又长,少夫人命人砍葛忙。几个小伙子像人猿泰山一样拽着粗壮柔韧的藤条腾空而起,爬到高高的乔木上,抽出腰间的斧头,砍那粗细均匀、少有损毁的藤条。下边的姑娘们把砍下的藤条捡拾在一起,一捆一捆束扎忙。少夫人也不闲着,一边帮助捡条,一边提醒大家小心碰着手脚,注意丛林中的毒虫猛兽。
眼看砍了十多捆,少夫人请小伙子下来歇歇,喝口山间清凉的泉水。她和几个姑娘采来大把山花,和着细细的藤条一起编成美丽的花环戴在头上,你帮我整理花,我帮你修饰发,嘻嘻哈哈,引来那调皮的黄雀在山谷间飞来飞去,留下满谷的叽叽喳喳。
下山,阳光明媚,山路弯弯,藤叶萋萋,黄鸟喈喈。身穿荆钗布裙的姑娘们蹦蹦跳跳走在前;小伙子们赤膊挑担,四平八稳,乐乐呵呵来断后,不知是谁,率先唱起了歌:“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前面的姑娘们也随之齐和:“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满山满谷的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
到家后,连着几天,少夫人都在指挥着仆役们割藤、煮藤、抽丝,她和姑娘们将抽出的丝进行分检,粗丝缠绕一起织布做冬装,细丝织成薄如蝉翼的麻布做夏装。
经过两个月的忙碌,全家上上下下、老老少少的春秋夏冬衣衣全部准备完毕。少夫人亲手为自己缝制件雪白的连衣裙,一个人偷偷穿在身上,对着铜镜,前看看,后瞧瞧,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宛若一朵洁白的芙蓉花。
“苍天啊,大地啊,这是哪位仙女姐姐下凡来到了我家呀!”身后传来夫君的调侃赞美声,羞得少夫人满脸桃花开。
看夫君回来,少夫人为夫君倒碗水,并喊来一直陪伴她长大的保姆,说好久没回娘家看父母了,她已争得婆婆同意,想趁现在有闲,回家探望父母大人,请姆妈帮她浆洗衣衫。
少夫人想娘心发慌,她风风火火和保姆一起洗完内衣洗外衣,洗完上衣洗裙裾,洗净,晒干,整叠,归纳,洗过的放一块,没来得及洗的放一起,然后,归整好回娘家带的包袱。
第二天,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绽笑颜。你赶马车我坐轿,夫妻双双把娘家还。少夫人心是甜的,又是急的,只恨马儿只有四条腿,不能一步到达家门口。为让马儿跑得更快,她唱起了节奏感超强的流行歌曲-《葛覃》:
葛之覃兮,施(yì)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jiē)。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yì)是濩(huò),为絺(chī)为绤(xì),服之无斁(yì)。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薄浣我衣。害(hé)浣害否,归宁父母。
翻译成大白话就是: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碧绿又繁盛。黄鸟上下在飞翔,飞落栖息灌木上,鸣叫声声像歌唱。
葛草长长壮蔓藤,漫山遍谷都有它,藤叶浓密又茂盛。收割回来煮一煮,剥成细线织葛布,穿上葛衣真舒服。
回去告诉我师姆,我要告假看父母。快把内衣洗干净,再洗外衣成楚楚。洗与不洗整理好,回家问候我父母。
需要说明的是:
古代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家看得非常重要,家有贤妻,家才兴旺。农村也有句谚语:娶个好媳妇儿,幸福三代人。
葛,就是山中的葛藤;覃,指蔓延。
因为葛根粉有丰乳肥臀之效,故本诗以葛藤蔓延山谷起兴,说明好女人有发家之能。我也是服了,三千年前的古人懂得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