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妈妈妈妈,怎么还没过年呐,我想穿新衣服。”
“妈,我今年过年不用买新衣服了,衣服够穿。”以上分别出自幼时的我以及今年的我。
曾记得幼时最期盼过年,有新衣服穿有红包收,有零食吃有饮料喝……可是现在呢,常听人说年味淡了,过年没有以前那种家家喜庆的氛围了。其实认真想一想,年味淡了,又何尝不是因为人们日子过得更好了呢?
这次回家,发现村里有了农村淘宝,人们网购变得容易了,去拿快递不用跑到镇中心去,也不用交三块钱,乡亲们渐渐开始网购,慢慢习惯网购,而不会网购的呢?也不用急。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2017年底甬莞高速的潮漳路段通车,人们要去福建、潮州购物、游玩也方便了许多。小时候期盼的那些东西,不再成为过年的专属,平常即可得到,又为何渴望过年呢?
二
以前收红包,一个个红包袋蕴藏着长辈们的心意,不论压岁钱多少,那浓浓的仪式感却是十分令人欣喜的,衣兜里揣着一叠红包,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
而近两年,大家喜欢上了用微信,尤以今年为甚,比如我妈,在这次我放假回家到现在已经问过我n次关于微信的问题了,而我,也在过年收到了几个微信红包。二叔来我家喝茶,对我说,我没带红包袋,给你微信发个红包吧,于是,我收到了过年的第一个微信红包。方便了,仪式感却也没了。
然而,用微信又确实带来了很好的效应。
妈妈喜欢跳广场舞,而村里的广场舞,如果缺少了微信这个交流媒介,又很难兴得起来。她们的舞蹈教程会在群里发,她们订服装的图片会在群里发,她们要去跳舞时会在群里吼一嗓子……微信,仿佛拉进了村里女人们的距离,不论是心灵,还是身体。
一群亲戚聚在一起,也不再是单纯地大人喝茶聊天,小孩子自己打闹了,大家坐在一起在家族群里发红包,为手气最佳的发出赞叹,不客气地“嘲笑”领到一分钱的,屋里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三
说到过年,就会想到走亲访友,特别是我们村里。一个水美村分为苍光、新光、黎光、中段、东星、上江六个小村落,正月初五是苍光、东星“闹热”,初六是新光,初八是黎光,初九是中段,所谓“闹热”,就是在该地做潮剧,祭祀,该小村每家每户那天早上都要带上贡品到一个固定的地方集合摆桌,祭祀等等,各路亲戚则都来家里做客喝茶,主人家一般都会宴请亲戚,图个热闹,特别喜庆。所以一整个过年都显得特别热闹,到处做客,比如我家,各个小村都有亲戚,所以这几天家里基本不煮饭,到处做客被请吃就行了。
上图为苍光“闹热”祭祀图
下图为中段“闹热”祭祀图
之前会热衷跟着爸妈到处去亲戚家,甜甜美美地叫上一句“叔叔好”“伯伯好”,然后笑着推脱一番收下红包。近几年却不再热衷,到亲戚家的无所适从感令我尴尬,干坐在那里加入不了话题,一年只见一次的亲戚,根本没有话题可以聊,也没有熟悉度可言,与他们的孩子也聊不到一块,过年访亲戚,成了我的心理负担。
问到几个朋友,他们也都说自己觉得过年去拜访不熟悉的亲戚是一种心理负担,这隐隐成了他们过年的一种累赘。
其实有点担心,我们现在的亲戚亲情大多是靠长辈们互相往来维系的,有朝一日,他们不在了,光靠我们这些小辈,那些远一点的亲情是不是就完全断掉,荡然无存了。
然,仔细想想,却也正常,不然“番薯藤亲”这个说法又是怎么来的呢。比如我和我一个同乡的朋友,我们的上四五代人不也是一个还算亲密的亲戚关系吗?而如今呢,我和我朋友,也仅仅是朋友罢了。很久很久以前的亲戚不亲了,总会有亲密一点的亲戚来往来,根,总不会断。
四
今年过年,还令我深刻感受到的,是对金钱的愈发渴望。村子愈发现代化,愈加与当代社会接轨,相应的,物价也愈来愈高。就拿我知道的来讲,这次过年出现了一个五块钱的“油顿”,所谓“油顿”,即是在面粉里包上猪肉、大蒜等东西,油炸而成,之前最多的也就两块钱,这次,出现了,五块钱。
上图为一个五块钱的“油顿”
还有,村子是农村,按理说很多菜应是自给自足,我们却经常需要买菜,蔬菜的货源来自其他地方,更甚者,我们的猪肉、蔬菜等东西价格早已高于诸如类似澄海等地的城市。
村里物价水平日益上涨,赚钱的水平却没有跟上,所以大部分年轻人都是在外打工谋生。在村里,车子几乎是有出息的象征,过年开了辆车回来,代表自己在外混得很好,故,大家热衷买车。
而近年来买车成本越来越低,很多户家庭都有了车,更甚者,一家有两辆。因为村里空间小,无专门停车场放车(当然也放不下),所以很多随处停放,基本宽敞一点的场地都会被停车,还有大部分车是停放在大路上,这使得本就不宽敞的道路更加拥挤,“闹热”那几天一度出现堵车现象,而这,在之前极少甚至从未发生过。
村里因为地处粤闽交界处,很多福建的货车也从这边过,而以上的堵车情况,是在“潮漳路段”通车,帮忙分流一些车辆后还发生的,无法想象如果它年前未通车,过年会是怎样的路况。
另外,随着村子日益现代化,大学生也不再是少部分人,不再是爸妈那一辈人那样寥寥无几。大学生的门槛越来越低,人们对大学生却依旧寄予厚望,仿佛大学生天生就头顶光环,毕业后变现能力一等一的强,这另众多大学生感到压力山大。
和朋友聊天时讨论过,过年最怕亲戚问到什么,他们的回答同我一样,怕被问到专业,再深入到毕业后做什么,再深入到能赚多少钱,再顺带拿一拿学历比自己低的人的高薪资来给自己巨大的心理压力。
村里人越来越看中知识变现的能力,一个大学生,倘若毕业后找不到一个赚大钱或者终身稳定的工作,似乎就毫无价值可言,这,令人有点寒心。
尾声
以上,是今年回乡过年的一点感悟,对变化,喜忧参半吧。
然,不论家乡如何变迁,我都衷心希望它越来越好,它也永远,是我心灵的栖息之地。
祝好,我亲爱的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