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叛变真伪

图片发自简书App

汉初三杰:韩信,张良,萧何。韩信功劳最大,亦独韩信不得善终。

成王败寇,史书由皇帝所写,皇帝所杀之臣皆有造反之罪名。其中一部分洗白了,如岳飞。一部分洗不白,如董卓。还有一群人陷入争议,如韩信。

我想西汉史书可信度最高的是《史记》,或许司马迁并不知道全部的真相,但他却不会隐瞒实事,不然他也不会用命去赌这么一本书了。

《史记》记载:“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欲发以袭吕后、太子。部署已定,待豨报。”

司马迁表面承认了韩信谋反的事实,但这段文字疑点颇多,以韩信之能,必知兵贵神速,却在部署完毕后等待在外将兵的陈豨通报,若是长安城内通报是来得及的,但巨鹿到长安来回便有10日,再造反恐怕已经错过时机。再则:史上陈豨与韩信并未厚交,且陈豨因惧周昌怀疑而妄动,并无蓄谋,他的造反不堪一击。

以韩信这等聪明之人,必知造反的最佳时机:刘邦刚破项羽之时,韩信有20万兵符,可与刘邦决一雌雄,但韩信未反。

事后韩信被夺兵权,封楚王,刘邦向韩信讨要钟离昧人头(项羽部将,投降韩信),此人劝韩信谋反,他为先锋。这是刘邦变相的讨要韩信人头,韩信依然不反。在云梦与刘邦相会,钟离昧被杀,韩信被带到长安。

韩信之所以不造反是此人没有野心,掌控天下的野心,不可否认韩信脸皮厚,能忍。但却没有刘邦心黑,他高估了刘邦的仁慈。

《淮阴侯列传》的末尾写到:而天下已集,乃谋畔逆,夷灭宗族,不亦宜乎!

太史公一定是知道韩信谋反的真相,在列传中对这位“乱臣贼子”流露出满满的同情。天下已定,智慧的韩信绝不会谋逆,他也许希望凭借自己的功劳换的刘邦的不忍,但他却忽视了刘邦背后的吕雉。

韩信死前说:悔不用蒯通之计(此人天下未定时即教唆韩信谋反)。可知韩信素无反心,只求自保却错过时机,沦为鱼肉,还被加以造反之名。

如此有志向才能之人沦为阶下囚,宏观来说,是封建体制下的不幸;微观所思,是人性中猜忌嫉妒的阴暗面。也是这些,造成“功高盖主,不得善终”的历史规律。这是十分可惜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韩信有多厉害,这一点其实不用多说了,纵观古代历史,个人觉得淮阴侯的军事才能(实战)是可以排名前十,甚至前五的。 而...
    晓木曰兮历史系阅读 1,180评论 1 2
  • 第一次看东野圭吾的书是《解忧杂货店》,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这本《白夜行》。看完这本书,那种压抑却感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
    狸猫啊阅读 336评论 13 6
  • 时间过得飞快 遗忘反而显得漫长 可是 为什么那些事无法记起 发生在时间缝隙里的事 总觉得如梦似幻 赶车、吃饭、走路...
    庄周大叔阅读 330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