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读的初中有一个在老师口中传颂的神话:有一个学生自小立志要做外交官,他从初中开始每天苦练英语,综合成绩也出类拔萃,最终考上了理想的大学。其实老师们的学生中每年考上清华北大的人也不少,却没有像他一样被老师们当做一个传奇。人们佩服能认清自己想要什么的人,这样的佩服是跨越了年龄的。
职业规划的书中有不少的案例,这些案例的主人公下至20几岁的学生,上至年过半百的企业家。你看,即使工作了30年,也会对自己的职业有困惑,甚至这样的困惑比20几岁的人更甚。
所以,认识自己不仅仅是年轻人的难题,对于世界上所有年龄段的人,认识自己都是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或许你又会觉得,无论别人有没有认识自己,你是真正的认识了自己的。
你每天从别人的口中听到上百遍自己的名字,但是你真的了解这个名字背后的自己吗?
你真的认识了自己吗?
直到现在为止,你是不是都在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在2014年美国第一畅销书《无声告白》的第一章,女孩死了。
女孩出生在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母亲和在美国受排挤的华裔父亲组成的家庭中。母亲是土生土长的美国人,从小接受着培养全职太太的家政教育,却向往着独立特别,看中了黑眼黑发的华裔;父亲从中国偷渡至美国,因为种族的差异被周围的人看轻,向往着融入社会,看中了普普通通的母亲。
母亲把婚后无法实现的医生梦想寄托在女儿的身上,父亲把融入美国社会的期待寄托在女儿身上。女孩自己想什么是没有人真正在意的。
女孩假装自己有很多朋友让父亲开心,努力学习不喜欢的科学知识讨母亲喜欢,自己却活得很痛苦。终于,这次意外而又不意外的事故让她的死成为了对父母的“无声告白”。
其实不只有父母对孩子的期待,伴侣的期待、亲戚的期待、朋友的期待、社会的期待,都会或多或少地影响着我们,甚至有些人终其一生都活在别人的期待中,比如小说里的那个女孩。
我从小学到高中以来,总能看到身边有很多同学考试考砸了闷闷不乐,而比起自己看到不及格的分数,让家长看到他们的分数更让他们觉得忧虑。对他们来说,考试考得好与其说是自己的期待,不如说是家长的期待。
考证和考试一样,有人用来检验自己的知识,有人用来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身边总有一些人考了驾照后却从没开过车,他们的这张驾照是为了什么而考的呢?
新闻里提到过某个大学的“证书哥”,在大学四年里足足获得了65张证书。这65张证书都是证明他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的能力的吗?恐怕不然。65张证书是他用来满足社会的期待的工具——证书多就代表了厉害。然而,他并没有找到工作。
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校招启事里并没有要求学生需要拿到会计师从业资格证才能应聘。证书是一种证明能力的方式,但却不能代表能力。如果证书哥明确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这65张证书变成了在一个方向上的5张证书,相信他的工作就不会太难找了。
从别人口中听到的自己到底是别人的期待,还是你想要的自己。
说了那么多,终于要说点有用的了。哪些方法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呢?
如何认识自己我不知道。
不知道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方法,而是每个人的方法都不太一样。
性格测试可以认识自己,心理咨询可以认识自己,冥想可以认识自己,瑜伽可以认识自己,读书可以认识自己,写作可以认识自己。这世界上的每一件事都可以帮助你认识自己。
重要的是时时刻刻带着认识自己的心态,每一件事都能成为一面镜子。
希望你能带上其他人的期待,活成你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