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主张高考是一切,但我也反对过早的辍学去打工。在这个信息快速爆炸的时代,我还是希望我的学生能够读完大学再去工作,不一定是所学的专业有利于就业,至少分析问题更加全面些,思维更加条理化,工作的起点更高些。对于普通家庭甚至偏远落后地区的孩子来讲,也是一个家庭文化底蕴和阶层的提升。
在没来杭城任教之前,曾经在老家的一所农村学校工作过一段时间,我的老家在河南的中部一个城市。这所学校是中小学一体的,住宿学校,准确来说是农村的留守学校。超过80%的孩子周末回家是爷爷奶奶在家,父母都在江浙沪或者北上广务工。我们不去评价父母是否对孩子教育和陪伴的不负责,毕竟作为欠发达地区的农民,他们需要活路,需要养家糊口,家门口没办法提供优质的就业机会,土地支撑不起一家老小的开支。当然父母的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对老师也没有那么客气,孩子不遇到问题他们是很难和老师主动沟通的。这都不要紧,但我最怕的就是农村甚嚣尘上的“读书无用论”。
也许是贫穷在心里留下了烙印,他们认为钱才是最重要的,读书不过是识点字,出去打工或者做个小买卖方便些。每年春节回老家都是相互攀比谁赚的钱多,挣得多的是王者,喝酒打牌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还有一点,他们热衷于把自己的收入和大学生比,当然通常他们找些刚毕业的学生做对比,往往他们以一天300-400左右的工地收入打败了月入4000的职场小白。于是读大学无用是他们热衷讨论的,毕竟自己不读大学收入也不见得比读大学的低。我亲身经历过一个父亲,因为自己的女儿读完技校年入10W(后来证明是技校的广告),竟然去村里的广播上向全村的人通报炫耀,可想而知贫穷在内心的烙印有多深。
家庭环境影响着孩子,当父母读书无用不如打工的思维影响下,好多初三没读完的孩子跟着同村的男孩女孩踏上北上或者南下的列车去见识他人眼中的花花世界。一般都是去电子厂,春节回来不到17岁的年纪一身成年装扮,大冷的冬天女孩子竟穿着丝袜瑟瑟发抖,男孩子一头奇怪的发型。拿着苹果手机再向读书的同学炫耀,一般情况下,过完年再次出发的时候总会有几个同学退学跟他们去见识外面世界的美好。再过一两年,他们就会结婚生子,幼稚的肩膀上扛起生活的重担。最可怕莫过于恶性循环。
作为老师,我是痛苦的,每当学期开学班级里有同学没到时,我心里有种不祥的预感,他们可能又辍学了,而且是主动的,打电话过去,父母似乎也不同意他们这么小就去打工,他们考虑的是安全,而我关心的是他们的未来。但最后父母都会妥协,退学打工仿佛顺理成章。在学校里,有学生问我老师读书到底有什么用,我不知道该如何回答,从父母那里,他们已经准备了一套例子来反驳我。所以,寒门再难出贵子越来越成为社会的共识问题,深层次原因不是物质的贫穷,而是精神穷怕了,而且会遗传。
当然城市的普通工薪阶层和小企业主在观念上已经好了很多,他们在生活的摸爬滚打中已经认识到了读书的重要性,所以舍得在孩子身上投资,孩子退学的比例相比农村来讲好了很多倍。当然越富有的家庭对孩子的教育越重视,读书才是一个家庭和个人的最好出路。
社会是分阶层的,最低层的从古到今都是没有知识文化的农民,所谓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正是如此,认清自己所处的地位,努力通过读书改变(不仅仅是读大学获得文凭)才是每一个普通家境的孩子所需要思考的问题,当然更需要父母去引导。
作者简介:刘小木,杭州某高中历史老师,简书,网易新闻联合推荐作者,作品《那路,那桥》获2006全国优秀散文奖,《使命》获2013河南省教育厅教育系统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