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写给教练的书籍,书中讲述了教练对话的理念、工具、方法,这些沟通技巧同样适用于我们日常对话。运用它们调整我们的沟通技巧,帮助看到思维过程的核心,让对话从5米高度达到50米高度,让对话带来“AHA”的感觉,产生行动,彼此赋能。
拆页一 关系始于亲和的建立P4-5
内容略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1/什么是转化式对话?
是一种将自己的说话方式转化成对方的说话/思维方式的沟通方法。
2/亲和关系有哪些方向性的做法?亲和关系的底层原理是什么?
建立亲和关系方向性的做法:
1/确保安全感。让对方放下部分心理防御,知道我并不是为了攻击你何以对话;
2/聆听。有耐心的怀着好奇的聆听对方的表达。
3/提问。提问其中某件事为什么做了那样的决定,只是出于好奇而不是出于指责或嘲讽的预期提问。
4/表达理解和尊重。我理解你的遭遇和想法,尊重你的选择和决定,这一定是你在当前状况下做出的最佳选择,如果我是你,我也会在这个时候这么选。
亲和关系的底层原理是人类的情绪脑喜欢更加熟悉的模式,遇到不熟悉的情景或是语言体系,会让情绪脑耗费精力解读,变得紧张。
拆页二 8个亲和方法中,其中一项工具-语言柔顺剂
原文略
【I,用自己的话重述知识】
语言柔顺剂可以用在建立起亲和关系后,提出涉及对方个人隐私或不打算向他人公布的问题前,以对方容易接受的方式,给问题加个能表达好奇/请求原谅/预先告知可能会出现的状况...的前缀。语言柔顺剂能够避免在通过提问达到目的时,因为问题过于直白或直戳痛点引起对方的心理防御和反击。
【A1,激活经验】
我向写两个,第一个是我读到这里回想到的我遇到的事情。
标题:谢谢,我们不熟
4月26号发了一则朋友圈,内容是参加《断舍离》主题读书会的思维导图。回复第一条是一个我不熟悉的人,早就记不住是在什么读书活动上加的好友了,他回复我:“哈哈同学也面临催婚啦(微笑)”。
我内心千万只羊驼呼啸而过,全片朋友圈连个“婚”字都没有,你留这句言到底是啥意思啊,还有,你到底是谁啊?
我想这就是一次没有语言柔顺剂的沟通,在不熟悉的时候直接提了我个人的问题,瞬间引发我的心理防御,你谁啊?管的咋这么宽呢?我吃你加粮食啦?咳咳咳。为了避免自己变成这么讨厌的人,我要学会使用语言柔顺剂。
第二件经验
标题:你不懂,我就是爱古文
去年5月最后一周的周日,在省图书馆的读书会认识了个书友(完了,我担心掉马),他的爱好是读历史类的书以及玩儿飞花令,真是高端的读书爱好(这句是我的评价)。最早他在群里分享古文和诗词的时候,我跟打字不经过大脑似的直不愣藤的问他,你这是给谁发的啊,哪有几个能看懂的,你看这群里有人能看懂你发的啥而且给你回应吗?直接把他问退群了,我一蒙,感觉特别不好意思,我肯定是说错了什么,或者是把话说重了。还好我第二天看到他在另一个读书群里继续发古文,我心里好受了很多。
虽然现在我们已经是好哥们了......但如果我当时能用语言柔顺剂和他交流,他就不会轰轰烈烈的退群了,他是对的,他一定能找到与他志同道合热爱古文的伙伴的。
如果能回到当时,我大概会问他:我很好奇,你每天都发古文和诗词,是期待能在群里找到和你一起讨论诗词意境的伙伴吗?还是有其它什么计划,在这里打卡分享一百天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