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后,我开始写网志,大约从2005年年底开始,每天必写.....能明确的是发布文章总数已经超过3000篇......因为更新得勤,也因为喜欢的读者口口相传,我的网志每天的访问量惊人,Alexa全球排名一度冲进1万。常有朋友问我,天天写那么多东西不累吗?说实话真的不累。因为对我来说,打字已经是内建的能力......思考才累——但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这段文字节选自李笑来老师的《把时间当朋友(第3版)》
在我看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内心有所震撼。有些事情只看别人做,任人说得天花乱坠,你的感受也不过浮皮潦草。只有真正去做了,才会对对方所谈及的事情有所感悟。至少不是那么肤浅而自以为理解的感悟。(你以为以你现在程度所谓的做,就能真正理解人家说的意思吗?当然未必,至少深刻于没行动的人。)
每个人每天都有一些日常行为要做,为了生存的吃喝拉撒以及为了生存的谋生手段,还没谈及“生活”就已经有很多事情要去做,有很多精力和时间被消费。如果在这样的日子里,能做到每日坚持写些什么东西,尤其是这东西也许是记录你的所为,比如像柳比歇夫一笔笔记下做过的事情、花费的时间;或是记录一些见闻、思考及感悟,对自我身心灵认识和梳理。这些事情无所谓有趣也好、无聊枯燥也罢,能把它们坚持做到每日的日常,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尤其是有些变态的人能做到每天定时更新,好可怕!)
拿我举例,无法做到日更的原因无非是客观上:没时间了、没有合适的环境设备(比如没有电子设备,我尽量写本上);主观上:太累了,好无聊、没有输入和输出的素材(懒)。有些人把粉丝作为自己的责任和前进的动力,为了不让粉丝们看不到更新而失望(比如辉哥),他们坚持每天都有所输出;有些人把尽情地记录并同时在输出中思考当做乐趣,因此不觉疲惫(比如李笑来),本就不求给谁去看,但口口相传,反而受访者众。他们都是在实现自我的同时,帮助他人的人。并在此途中,与自我人性本能的懒和安逸做斗争。好厉害!
我在读到文章开头的文字时,还有另外一个感悟:就是你写出的东西,不该抱有太强烈的期待感,想获得更多的关注及评价。想获得别人的关注或表扬,其实这种想法是本能但也幼稚。想让更多人阅读,如果不仅仅从文章质量来说的话,涉及到文章传播的手段及方法,这点暂且不论。就先说说,你每天写东西的目的何在?
我国数学家吴文俊老先生,是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他一生专心致力于数学研究,才在经历数十年的积累后获得奖项。他说:“如果是为了得奖才去搞研究,是没办法得奖的。”我想写文章是同一个道理,虽然现在到处宣扬“快”,赚快钱、快出名、结果快点显现。但是人还是应该刨掉外界的一些东西,去做一些属于自己的事情,并在过程中打磨自己。因为不沉静的心,本身也做不成什么像样的东西来。不为没有受到更多关注而慌张,关注自己,完善自己,尽量做好自己该做的,就可以了。这是我该训练自己的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