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朱梅馥在1954-1966年间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以及傅雷写给父母的回信的编纂。
在平实无华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傅雷夫妇对儿子傅聪殷切的希望,对长子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谆谆教诲。
一、1954年(39封)
傅雷的长子傅聪即是在1954年由上海到达北京转而留学波兰。这一年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这昭示着傅聪开始了长达几十年在异国辗转求学、定居的生活。
傅聪初到波兰,专业方面的技巧、领悟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傅雷在为人处世方面对傅聪进行了诸多教导,寄予傅聪《古诗源选》、《元明散曲选》。
二、1955年(28封)
傅雷参加了第五届肖邦国际钢琴比赛获得了获第三名,还获《玛祖卡》演奏最优奖。经历比赛之后的傅聪有些动摇——他想去苏联学习,同时对业师杰维茨基教育方法有些反感,在父亲的指导下,坚持在波兰学习。
三、1956年(20封)
在1956年选编的20封信中,傅雷与傅聪更多地在交流对肖邦作品的理解、弹奏技巧,傅雷也对傅聪的与人交往方面进行教导。
四、1957年(11封)
1957年的11封信中,傅雷由参加中共中央全国宣传工作会议对傅聪进行的思想修养、素质教育的教育。
五、1958年(5封)
傅聪多次收到各国的演出邀请,因与资本主义国家未建立外交关系,没有应邀前往,颇有怨言,傅雷亲笔教导儿子加强政治教育。
六、1959年(3封)
傅雷在波兰艺术家的帮助下,出走英国,傅雷教导傅聪谨言慎行,对傅聪的感情问题
七、1960年(19通)
这19封信中,大多都由傅聪母亲朱梅馥执笔,信中更多地可见她对傅聪在英国衣食住行的关心,对儿媳弥拉的关照。
八、1961年(24封)
傅聪于1961年与弥拉结婚,傅雷与傅雷夫人朱梅馥多次教导傅聪沉稳、不可急躁,如何处理与弥拉的关系。
九、1962年(13封)
傅雷教导傅聪在音乐与生活两方面如何协调,让他在音乐与生活方面方面尽量避免发生冲突。
十、1963年(11封)
傅聪与弥拉听从傅雷夫妇的建议多次去往意大利、法国等地游玩,多次在信中描绘各地风景。
十一、1964年(5封)
在这3封信中,傅雷多次指导傅聪处理与弥拉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多次为傅聪未出世的孩子起名。
十二、1965年(14封)
傅聪长子凌霄出世 ,傅聪在音乐方面的造诣越来越高,在世界各地进行演出。
十三、1966年(4封)
在这四封信中,傅雷不再与傅聪交流更多的音乐知识,而是更多的给予他思想修养、素质教育的教育。
性格特点
傅雷: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和国家有着无私的热爱,有良知,正直,为人坦荡,秉性刚毅。
傅雷夫人(朱梅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成功。
傅聪:刻苦用功,先做人、后成"家",生活有条有理,严谨,热爱音乐,热爱祖国。
《傅雷家书》考试题目
1、《傅雷家书》曾荣获“(全国首届优秀青年读物 )”.
2、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 翻译 )家、文艺( 评论 )家。 他翻译的作品达( 34 )部,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 法国 )文学的译介工作
3、《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 傅聪)的.
4、《傅雷家书》摘编了傅雷先生1954年至1966年6月的( 186 )封书信,最长的一封七千多字。
5、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哎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 傅聪 )——著名钢琴大师;( 傅敏 )——英语特级教师。
6、《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 傅聪 )( 傅敏)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 1954 )年至( 1966 )年六月。
7、在1954.3.24上午的一封家信中,傅雷表明了自己生活的准则,( 学问 )第一( 艺术 )第一( 真理 )第一。
8、傅雷素来主张教育的原则,即父母应该给孩子的人生信条是:先为( 人 ) ,次为( 艺术家),再为(音乐家 ),终为( 钢琴家 )。10、( 杰维茨基 )教授是傅聪留学波兰时的钢琴老师,是著名的学者,钢琴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