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坚毅》
1.作者认为坚毅比天赋更加能够预测一个人未来的表现,当我们在遭遇到挫折、失败的时候,仍然能坚持不懈的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才是决定一个人长期成功的因素。
2.事实证明,我们不仅仅可以通过训练来提高自己的坚毅指数,而且我们应该从孩子的教育阶段开始,就重视建议品质的培养。
3.坚毅拆分来看就是激情+毅力,是指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持续追求同一个顶层目标,激情和毅力缺一不可。
4.坚毅是决定一个人的成功的最关键因素,它比IQ,比考试成绩,比家庭收入或者社交能力等其他因素的影响更大。
5.坚毅=热情+坚持,没有热情的坚持不如不坚持,只有带着热情的、自我驱动的坚持才是真正的坚毅,才能走向卓越和幸福。坚毅一定要有热情的燃料。
6.其实对于坚持这件事情来说,更重要的不是短期的强度,而是长期的耐力,所以我们的成就需要持久的热情和坚持,这两者缺一不可。作者说,坚毅就是“做你所爱的事情,并持续的去爱它”。
7.能正确处理诱惑和享受,在短暂的享受和长久的收益之间会做出正确选择。对待学习的态度:教育的果实是甜的,但根却是苦的。——亚里士多德。
8.坚毅的解读:有长久的目标,愿意为长久目标付出努力即使在短期看不到收获。对达成目标的过程有清晰认识,知道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做好了克服这些困难的十足准备。在大家都绝望了、准备放弃的时候,他们还能挺得住,从不动摇。
9.如何培养坚毅:
一个公式:成就公式=天赋x努力x努力
两种方法:(1)找到你的职业兴趣;(2)刻意练习。
三个技巧:(1)巴菲特目标法;(2)坚毅力提高六步法;(3)寻找激情六问法。
四个循环:(1)锻炼成长的心态;(2)提高战胜逆境的毅力;(3)展开乐观的自我对话;(4)寻找高手的帮助。
10.找到职业兴趣的方法: 对于工作的激情是这样来的:茫然无知——有觉——随后的大量发展——持续一生的深化 (1)童年时候我们还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人;
(2)兴趣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引发;
(3)发现兴趣后必须以一系列的体验去反复加强这个趣;
(4)持续不断的正反馈。
11.刻意练习的基本要求:
(1)一个定义清晰的提升性目标;
(2)全神贯注及不懈努力;
(3)即时的、有益的反馈;
(4)持续的反思和完善。
12.提高坚毅力六步法:了解现状、访问典范、提高兴趣、坚持练习、确定目的、满怀希望。
13.寻找激情六问法:主动培养法
(1)我喜欢思考什么?
(2)我的思绪经常在哪里游荡?
(3)我真正关心的是什么
(4)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
(5)我喜欢怎样利用自己的时间?
(6)我完全不能忍受的是什么?
14.刻意练习和心流有很多相似的地方,比如:都有明确的目标,全神贯注的投入,及时的反馈,持续的反思。但是两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安吉拉认为心流是一种体验,因为技能能够足够匹配挑战,所以会感觉到愉悦。但是刻意练习是一种行动,是一种行为,目的是希望要去挑战超越技能,所以需要格外多的努力。一般来说更多刻意练习的人那么它产生心流体验的机会也会多很多。
15.让人能够把刻意练习坚持下去的一个方法就是把刻意练习变成一种习惯。
16.严厉管教还是无条件地去爱的父母,更容易培养出坚毅的孩子?
答案是:明智型(权威型)家长更容易培养出坚毅的孩子。他们既支持孩子,也会对孩子提有要求。也就是家长能准确地判断孩子的心理需求,他们认可孩子需要爱、限制和自由,以实现他们全部的潜力。同时,如果父母拥有坚毅的品质,以身作则,一旦承诺,就必须坚持到底,也更容易影响孩子拥有坚毅的品质。
17.课外活动是否能培养孩子更坚毅?
答案是肯定的,并且最好一项活动能坚持一年以上。大量研究表明更多参与课外活动的孩子在任何可度量的方面都获得了更好的结果:他们的学习成绩更好、有更高的自尊,也较少惹麻烦。
18.如何让孩子坚持某一项活动?
让孩子坚持某一项活动的一个方法是家里建立“难事准则”:
(1)每个人(包括父母)要自己挑选一件有难度的事情,也就是每天需要刻意练习的事情;
(2)可以退出(比如学期结束),但不能中途放弃。在承诺的时间内必须完成自己开始做的这件事情;
(3)要由你自己选择你觉得有挑战的事情,不能别人帮你选。
19.提高坚毅指数的具体做法:
(1)给予孩子长期的积极暗示:每个人的能力就像肌肉,长期锻炼才会提高。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
(2)与孩子讨论成功(或成功之路是怎样的);
(3)表扬和奖励孩子的“过程”而非结果。要表扬孩子取得了好成绩,不要说“你太聪明了这些题都做对了”,而要说“我知道你为这次考试付出了努力,你的努力和策略让你取得了这次“好成绩”;
(4)帮助孩子将宏大目标缩小和细化,循序渐进地跳出舒适区。比如询问孩子暑假的计划,针对孩子的暑假计划予以细化,变为一个个小的目标,帮助和监督孩子完成小目标并予以及时鼓励;
(5)在孩子想放弃的时候,为其加油鼓气,将错误看成是学习的机会,鼓励孩子坚持、坚持、再坚持;
(6)阅读相关书籍或影视作品;
(7)参与体育运动、户外活动、野外训练;
(8)成为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家长才能培养具有成长型思维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