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版本
AndroidV 3.9.8
产品定位
习惯养成提醒、记录应用
产品卖点
很多人一起打卡完成每日目标任务,众人一起“习惯”养成
用户&场景&需求
对于有自控力超强的用户,习惯的养成不需要一个应用软件的帮助提醒。
对于一个懒散的用户,用户养成使用这个软件的习惯都是困难。
产品的核心用户大多追求积极的生活状态,寻求生活的改变,有一定的毅力,但是自己身的意志力又没强大到只凭借自己信念就可以完成既定的目标任务,往往以为有工具软件的辅助就能够促使自身目标任务的完成,即所谓习惯的养成。
“种子习惯”更多的是兴趣养成社区,本质是目标任务完成激励应用,其实也可以作为时间管理应用 。虽然产品打着“习惯养成”的大旗,但是产品在用户整个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只是起到了提醒和记录分享的作用,对于用户习惯的养成效果并不明显,接下来我会从一个习惯养成过程的角度解释为什么“种子习惯”对于习惯的养成作用有限。
分析
为什么“种子习惯”对于习惯的养成作用有限?
首先我们要明确习惯这个概念,来自维基百科的解释是:日常有规律不断重复的下意识行为。习惯和目标导向的行为最明显的区别在于习惯是下意识的,由某一环境状态触发,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目标导向的行为需要经过用户有意识的思考。
习惯遵循“暗示->行为->奖赏”的养成回路。一开始的时候,用户习惯的养成是先从有目的的行为开始,在某一环境状态作用下,在个人目标的驱使下, 用户行为会随着用户预期和行为结果的反馈得到不断调整,最终逐步稳定 ,在这期间,符合用户预期的行为结果将不断增强“环境暗示 -> 行为 -> 奖赏”这一回路,用户行为和用户当初目标任务之间的联系会越来越弱 ,用户行为和激发此行为的环境状态间的联系则会越来越强, 最终,“环境暗示 -> 行为 -> 奖赏 ”回路将变得越来越自动化 ,用户会将带来奖赏结果的行为与触发产生这一行为的环境状态直接联系在一起。
习惯养成回路中的“暗示”和“奖赏”满足以下条件,习惯养成并维持的可能性最大:
触发习惯的暗示要简单明显。
触发习惯的暗示出现的频率要足够高。
行为习惯的奖赏要符合预期,足够强。
其实,一个人的生活结构化,习惯会更便于养成,生活结构化意味着触发习惯的暗示暴露的更加明显,暗示发生的频率会更高。
以上简单分析了一个人习惯养成的过程,下面分我们分析“种子习惯”习惯养成的逻辑。
用户在“种子是习惯”上养成一个“习惯”,如果用户想养成的习惯之前没有在平台上建立话题,这时需要用户自己建立这个习惯话题,如果用户想养成的“习惯”已经在平台上存在,用户直接加入这个习惯话题即可。用户一旦建立了自己习惯,可以设置自身完成目标任务的时间点,设置完成之后,到了那个时间点,软件会提醒用户完成目标任务。用户习惯完成的时候,除了可以打卡做记录,还可以分享当下自己的状态。“种子习惯”不能够为用户习惯性行为建立暗示。激发习惯的暗示来自于日常的生活,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激发,暗示对象可以是某个APP,但这种激发习惯性行为的暗示绝对不是某个APP赤裸裸的闹钟提醒。举例说明下,假如用户听到一则新闻说手机屏幕比马桶盖还脏,打算养成定期清洗手机屏幕的习惯,一个可行的习惯养成过程是这样的,首先,用户从新闻中找个一个行为奖赏:使用清洗完的手机会很干净卫生,接着,用户找到一个比较明显简单且出现频率较高的暗示:每次手机充电完成,之后,只要用户按照“充电完成->清洗手机屏幕->干净卫生”的习惯养成回路坚持一段时间,习惯即可养成;而 按照“种子习惯”的习惯养成逻,用户使用“种子习惯”设置好闹钟,定点提醒一下自己清洗手机屏幕就算习惯养成啦。通过这个例子很容易明白,“种子习惯”只是发挥了用户完成目标任务的闹钟提醒作用。
“种子习惯”能为用户行为带来的奖赏也极其有限。
目前,种子习惯”能为用户带来行为奖赏的主要是两大法宝:社区+用户排行榜。
社区覆盖话题范围广,话题深度不够。 能让用户和众人一起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融入一个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圈子进行深入的探讨交流,这本身就是对用户行为的最大奖赏,可惜的是,用户精神上的极大满足感和愉悦感通常来自于用户彼此之间的深入交流,目前“种子习惯”社区只是围绕某一个专题搭建了互相交流的平台,戛然而止并没有深挖习惯话题本身,用户之间的交流止于泛泛而谈,大多用户只是各顾各的自言自语。不是把人聚在一起就能产生化学反应,产生丰厚的交流氛围。
社区为了激励用户每天坚持打卡完成目标任务,还为每个习惯话题内的用户设立了任务打卡排行榜,不得不说这对用户目标任务的完成起到一定激励作用,很多用户也是为了这个排行榜在坚持,只是这种行为激励本身太脆弱,功利性太强,破坏了习惯养成本身的意义,似乎用户养成习惯本身只是为了这个排行榜,只有用户自内而外的发现习惯性行为本身的内涵,用户习惯性行为才能够持久。举个列子,用户打算养成每日睡觉前读书的习惯,用户最终能够坚持下来并最终养成读书的习惯,一定是用户本身发现了读书本身对于自身的意义,这个意义可能是开拓了自己的视野、促使自己思考等等,绝不是外在的一个读书排行榜在起作用。
整体而言,“种子习惯”更像是一个“时间管理”+“兴趣养成社区”的结合体。所谓要养成的习惯只是设置好的每天要做的任务,只是这个任务每次都要在同一个时间点重复做,必须打卡标记才算完成。什么时候要完成什么任务由软件充当的时间管理工具,定点提醒用户,每天要完成的任务有很好的内容产出,还要分享到之前加入的习惯话题,做目标任务的过程中有啥想法还需分享交流,用户完成一个任务从任务行为暗示到任务结果都被软件占用,最终用户养成的不是目标习惯,而是习惯在“种子习惯上”安排自己的任务和分享自己兴趣爱好。
参考资料
杰克•霍吉-《习惯的力量》
维基百科 - Habit :https://en.wikipedia.org/wiki/Habit
Quora - How do you build a habit?:https://www.quora.com/How-do-you-build-a-habit
Ashvin Shah-Should Habits or Goals Direct Your Life?:http://blogs.scientificamerican.com/mind-guest-blog/should-habits-or-goals-direct-your-life-it-dep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