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会由于一场本该庄严肃穆的死生之事点燃起一阵骚动,朋友圈里开始充斥各种抑郁症的“权威”,“心路”甚至于鸡汤,坦白说,每每看到琳琅满目的江湖疗法,我的内心不只是拒绝,更多的是悲哀,因为真正抑郁的人多半在自救的路上跋山涉水,而另一半娱乐的群众已然兴致勃勃地以窥视一种新事物一样研究它,其初衷却纯属猎奇心理。
您可能怀疑我似乎跑题了,的确,我想说的并非抑郁症和抑郁本身,我想说读书,自私一点,只是我的读。而它似乎多多少少又同我十年履历的抑郁症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我实在不愿把读书认作是“自救”的一种手段,这就像是读书进仕一样是在贬低读书本身。它或许在潜移默化中在同我那抑郁相互克制,对,就是那个阴阳相合一样的调节。读,让我爱上在这个世间唯一可以眷恋且不厌倦不弃的东西——美。这个字太宽泛了,但是它又是那么难觅,诚然,每个人的生命都自有其所眷恋爱慕并为之死心塌地的事物,其之于伊,就是美的事物。然而,总有心有不甘心有戚戚的人,还在拼命寻寻觅觅一种真正让自己眷恋的美物,我亦此中之一。这又不得不提那该死的不该成为噱头的抑郁症了,我在前文提过,以十年为期,向前推,彼时我还是个十二岁的少年,甚至连少年或许都不是,这种事情怎能有个泾渭分明的时间界定呢,因家庭与身体健康故,自以为觉察到了一些人世间的谎言和虚无无意义,自我开解不得,无奈环境中亦无他人知晓懂得,遂不自意,尝自弃。我是向来对人世之情无所信仰的,包括亲情,爱情友情,并非这些所谓的情不美,但它绝不是我使我活的痛快的缘由和契机。更不要说有一种生命的几十年光阴完成形式居然是一种道德定式式的。我的父母,我的朋友,亦不乏这样来过,生命中的每一次大事是因为“应该”,女孩儿应该在三十岁之前嫁人,应该生孩子,你应该孝敬父母,注意是“应该”而不是你因为爱所以自发去爱父母,这种应该,给了执行者一种无形的规约和道德绑架,当执行者不自知的时候,他会有两种表象,一种是“理所当然”,不对生命做过分的追问,一种偶尔又些“意难平”然而也是转瞬即逝的小情绪,掀不起生活的大风大浪。更无所谓更改生命的轨迹。选择“应该”的事物的人们,活的和和美美安安稳稳,而怀疑论者开始一条似苦行僧一样的征途,在自苦与自救中踽踽独行。自苦是已然的事,而自救唯有读书罢。
眷恋红楼,不敢想若无此著世界是何等样子,细思极恐。当然,张爱玲说人生三恨,我不爱吃鱼,不在意它刺多或寡,亦无钟情海棠,香与不香自然无伤,然,红楼未完,却是实实在在有些刺痛痛的失意与落寞。此中心心念念,也实在自己都窥不透为何以及何种滋味。不过,半部红楼,大概也足够支撑起一个人的一辈子吧。之于剩下的半部或多少,我想最好不要去yy,就只空白着它的空白,空白本身就成全了它的悲剧美。林黛玉的一生是实践美的一生,她根本不用去寻觅,她本身就是。而读她,亦是寻觅美了。
读书时的秋夜不再是凄凄,读书的秋夜,漏雨之声都是美的。因为有人已然发掘过其中意义,所以无妨学其一二,自然体会其中真意。读书的冬天开始不那么冷了,最怕过到一年之尾,别的孩子都热热闹闹地穿新衣放花炮,因年的热闹和压岁钱的期盼儿使自己的日子洋洋洒洒满心欢喜,而自己却是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燃不起一丝兴趣反而有种忧时忧事之感,想着一年到头了,是否冲破了这个头会有什么不一样或者人世变迁?然而等到年的味道慢慢褪尽时春天如期儿至,才知日子不过是这样一场一场一轮一轮一季一季得循环重复。明天还跟昨天一样,这样受尽了失望和落寞的小小的心脏便格外觉得冬天的冷,似有一种不亚于“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刺痛。这种时候,读书开始变成一种取暖的方式,那是一个安安静静的火炉,无论炉芯里烧的如何轰轰烈烈,在外的人,只看得那沉默的躯体和感知源源不断不急不缓的温度。不至于烧灼亦不会再寒冷。等到来年的如期而至的春天,踏过一千遍的原野,总是因为别人的感知而有了每每不一样的新模样。这样,可以足够支撑去往夏天的日子了。读的多些时,便可不事事物物皆学他人,那十二的美中开始有了你自己琢磨体悟到的第十三种十四种了。所谓书中道德书中百态,自然已不会斤斤计较,取你所同也不必责你所不齿。弃卷从来不是不是一种脾气,是太为读书而读书的小气,又有了那种“应该”的痕迹了。
我未曾读过太多书,而有限的那些个实实在在给予了太多恩泽。于无形无意之中给予我所寻寻觅觅的,如赐甘澧于沙漠迷途之人。我饮,便生,剩下的那半瓢,大概可以支持着慢慢走完这沙漠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