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有一个好朋友木子,我觉得她无时无刻都在减肥。一米六八的高挑个子,体重100斤出头,可是她就要减到100斤以下,有的时候她轻了几斤,就欢天喜地的发微信给我求表扬,有时候重了几两就在朋友圈立誓:不瘦下来我就怎么样怎么样。久而久之,我一直有一种错觉,不是她在减肥,而是肥在减她。她的整颗心都在和"减肥”两个字浮浮沉沉。
我在微信里问她:你又不是很胖,何苦要让自己一直在100斤以下?
她振振有词:怎么不胖,腿上都是肉!夏天就要穿裙子了,我这要怎么办啊!?对了,你不是练瑜伽的吗?有没什么好的方法推荐一下?
我还没回答,她就接着说:不过我也没觉得你很瘦啊,是不是白练了?你说你没那么瘦怎么好意思出去当老师呢???
我向上翻了个白眼,直接结束了话题。
作为老师,我其实见怪不怪,木子的想法在很多女性身上都可以看到:如果我瘦到98斤了,我才是美好的,我才会喜欢上自己。
可是问题来了,你确定你瘦到了98斤你就会爱上自己了吗?
02
木子的执着在佛经里被称作“欲求”,佛提倡“无所住而生其心”,提倡“不执著”,而木子的想法往往带着很强烈的目标性,正是这个目标性才让她喜欢不上自己,因为得到后就怕失去,目标还会转化为新的目标:我要守住这一切。
打个类比,木子不满足于105斤的自己,她用力减肥,少吃多动,瘦到了98斤,欢天喜地的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棒的女人,简直开心的就要飞起来了,可是最初达到目标的快乐消散过后,她有了新的恐慌:我好不容易瘦下来,千万不能胖起来啊,于是吃饭战战兢兢,每天起床就要称个体重,没胖起来,心怀喜悦,胖起来了,顿时觉得天都塌了。
这样的人怎么称得上“喜欢自己”?
同样是练瑜伽,有的人就是为了减肥,功利心极强,而我的练习只是觉得喜欢这个过程,我时常和别人说:我喜欢瑜伽是因为我喜欢练习中自己的状态。
同样地,我写文,练瑜伽,阅读都是因为这个过程让我喜欢,让我享受,我才愿意做。
天知道,人生已经有那么多迫不得已的事情了,干嘛不多做一些让自己欢喜的事情,只求过程,不求目的。
03
我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咪蒙的旧友,他在文中写到:我时常觉得咪蒙在取得巨大的成功时,她是不喜欢自己的,她在迎合大众发声,说一些不是心里想说的话,靠思维分裂来取得阅读量,点击率,虽然成功但不快乐。
同样地,作者还说道郭敬明也给他这样的感觉,靠着极大的商业成功和物质的辉煌来打众人的脸:我从自贡这样的小地方出身,我也可以达到这样的高度!但是当《爵迹》受到抨击时,他情绪奔溃时喊:是不是我叫郭敬明就代表着我做什么都不行,都要被骂!也许,我们可以从中一点点的窥见他内心的不稳定。
可爱的作者最后还谈了一下韩寒,他觉得韩寒反而更自由:无所谓着装大牌不大牌,无所谓胡子是不是太长,无所谓写的书有没人看,拍的电影如何,爱赛车就去赛车,爱办杂志就办杂志,活的随心所欲,但是别人看了会说:嘿,这哥们不错。
04
可能在当今社会,“喜欢自己”变得越来越稀缺。
所以,一些喜欢自己的人纷纷被媒体推到了众人的面前,受到了赞扬:江一燕,李健,徐静蕾……
我们感慨于他们的人生活的那么潇洒,那么快乐,却往往忘记了让他们活成这样的出发点就是:喜欢自己,才是最好的状态。
但是你们又会问:那是因为他们有钱,是明星,我们是普通人,有那么多生不由已,怎么喜欢的上自己啊?
我的回答就是:从小事做起啊!
一定要做的事情,好好做;
喜欢做的事情,多多做;
真的不愿意做的事情,就说不;
做事情的时候,就想当下,不问结果。
05
爱运动,但不在意自己的体重变动一点两点;
爱美丽,但不在意它终究会老去;
爱写作,但不在意它要有上千上万的点击率。
万物的衰败,都抵不住岁月的蹉跎,想留下什么抓住什么,都会觉得到头来一场空,只有把过程当成生活,活的松弛而没有目的性一点,离喜欢自己就更近一步。
因为,被自己喜欢才是一个人最好的状态。
扭去:简书推荐作者。
一个慢慢来的瑜伽老师,美好生活实践者。
关注女子的成长,关注女性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