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远地看见过木匠,一棵快干枯的老树,站在路边。
那几根花白的杂草,在风中摇晃着他的脑袋。
他手里拄着拐杖,看看对面的山又低下头看看自己的脚背。
颤巍巍转身往家去了。
木匠是最让我讨厌的人之一,他每次见到我都先礼后兵。
他拉着我的手,抚摸着我粗嫩的手指,就像一张砂纸在打磨玉石,动作粗鲁,恨不得拉出瑕疵。我下意识地缩回手,定定站在一旁。他看着我,眼神里溢出流光,从口袋里掏出来一把五彩糖果。
左手低垂到我的眼前,晃了晃。
我伸出双手,形成一个挖机斗形状,准备接着这些宝贝。
他右手抓着我的手,把我的食指中指无名指叠起来,使劲搓揉。
疼痛如电一般击穿我的脑子、眼眶、嘴巴。我眼泪汪汪,但嘴里没嚎出声来。
他松开手,把糖果全放在我手掌心,两排大牙齿顶着那些花白的胡须,久久合不上嘴唇。
我接过糖果,放进衣服兜里。
看着他的背影,张开嘴大声喊,丑八怪老不死的......
他从来没回过头,径直朝我家走去。
老高在门前织花篮,竹子和篾片横七八竖。
木匠走过去,站在旁边,微微笑着,嘴里咿呀乌拉地说着,双手在面前上下左右比划。
我嘴里含着水红色月牙糖,鼻涕挂在双唇,眼泪还没风干,一只手插在腰上,脚尖踢着桥上的一块石板,看着这两个老头就像蚂蚁一样碰了碰触角,双手比来划去。
我从来没听过老高讲话会这么磕巴,只有音节,醉汉一般。
老高转身回家。
木匠在场子上东看看西摸摸,捡起那两把蔑刀,在手里翻来覆去地把玩。
老高提着一杯刚泡的绿茶、一只草墩子出门来。顺手把草墩子扔在两人近前,草墩子在地上翻滚了两圈斜楞着,木匠一脚把它踢正,坐上去。
老高捡起一把小的蔑刀,在竹片上分瓤,一条一条的竹筋就弹跳出来,躺得整整齐齐。木匠坐在旁边,喝着茶。砍回家的竹子全都劈开,分类,用绳子捆紧,全泡在旁边的沟里。
老高站起身,引着木匠回了家。
他们又在燕窝上坐定,中间多了一只草墩子,墩上摆一只小巧的簸箕,里边全是盐蚕豆和瓜子。(堂屋门口飞檐下的空间,一般10平米,因是春日燕子最爱筑巢的地点,故称:燕窝。)
木匠挪了挪草墩,靠着墙。
我伸手去抓瓜子,他伸手作势吓我,我看了看老高,他连眼皮子都没抬动一点。老高的茶水旁边放着一只白瓷小碗,里边有半碗酒。碗旁边一个装印泥的黑色圆盒子,这盒子里整齐地躺着16棵哨子,黄生生发亮。
木匠盯着我,伸手指了指堂屋的那些窗户。
你要什么?我问他,我不知道怎么比划。
他指着窗户从左往右画了一个圈,然后指着门。
我循着他的食指,走到堂屋门边。
老高已经提着他的家伙出来,木匠看着他笑了笑。
我站在门边上找木匠指的什么。
老高说,家里的门、床、窗户、柜子全都是他做的,上好的木头,做了整整半年。木匠的嘴巴难道是常年合不拢的吗?我靠着门框边嗑瓜子边想。
老高拆开绑着那两个黑漆漆的玩意,用一块抹布擦拭着,眼睛不离开半寸,抚摸着寻找着。
他顺手把一颗哨子丢在酒碗里泡着,从怀里掏出来一个黑黄的塑料方块,解开上边的黑色皮筋,散开,递给木匠。
木匠急忙伸手来接,从中拿了四五片红糖色的烟草小卷,也从他那件军绿色的马甲口袋里摸出来一只小巧的烟斗,烟锅子的地方发亮,烟杆是黑色发亮的竹子,带着花纹的玉烟嘴。他含着烟嘴,吹了吹气,又在地面上敲了敲,再含在嘴里,吹了吹气。然后,在右膝盖上一片一片地打开烟叶,撑开,展平,对齐,按压,卷烟。
老高擦拭完家什,把泡在酒里的哨子含在嘴里,开始发出嘟嘟嘟嘟的声音,跟我们用河边早醒的柳条造的春笛声很像。
我曾经多次伸手去拿那个黑色圆盒子,都被一巴掌劈回来。这次也不例外。
我抱着被拍红的手背,悻悻地杵在旁边。
老高把哨子装在一块黄铜圆片上,用白色的细绳一圈圈缠好,接上黑色的杆,套好喇叭筒,鼓着腮帮子,咂了咂嘴,试了试,嘟嘟咕咕呱呱地响起来。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捂着耳朵跑出家门,站到晒场上去听。
跑出五六百米,才渐渐听不见这声音。
我又跑回来,再跑出去,以此往复,寻找最舒服的地点。
老高吹了半小时休息,他端起酒碗大喝一口。
木匠闭着的嘴,又咧开了,喝一口茶,吃一嘴烟。
唢呐停以后,两人就静默地坐着,听风,喝茶,吃烟。
太阳已经傍西,稳稳地蹲在对面的山脊上,门口金黄的柳叶随风飘洒,下地回来的人们肩上扛着木梨,箩筐里盛满金黄透亮沾着新泥的土豆,牛群、羊群慢摇着步子返回村庄。憋了一天的烟囱吐出蓝青的烟尘,瓦楞上的梨花猫晒足了太阳,张着嘴,伸懒腰。
木匠拄着拐杖走出家门,老陈轻巧地收起家什,回到门口的草墩子上,开始编织又一个新花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