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傅,我去终点。”
“关我什么事?”
“是,我就是说一下。”
车开了起来,她下意识地看了看车窗旁边的路线图。
下一站就是终点。
终点不远。
《终点》是双雪涛的一篇小说,全文仅有772个字。
故事从张可在饭店里捡的一张银行卡开始切入,银行卡密码只能输入三次,所以张可不到关键时刻,不会去试银行密码。
前面试银行卡密码的两次,一次是一个姐妹的手指让火锅汤给烫了,没治,后来少了一根手指;一次是老家的三刀死了,三刀是她的一条爱狗。
而最后一次,是她的男友让她去洗浴中心工作,张可不愿意。男友说好友娟子都去了,有啥不愿意的。张可不为所动。
男友喜欢待在网吧,常常整宿整宿不回来,男友问她是不是觉得不正经,男友说只是端茶倒水,正经着的。
张可说,还要按脚。
男友说,按个脚能咋地,有些人的脚,比饭店里的桌子还干净。
张可说,臭的,按上脚,手就脏。
男友生气了,说,你他妈和钱有仇。说,你难道是金的。说完,男友摔门而出,凌晨三点,电话不接,人也不回来。
张可去了自动取款机,输了自己的生日,结果竟然打开了银行卡,但是里面只有一块钱的余额。张可等着银行开门,将一块钱取了出来。
回到家,收拾了自己的行李,拖着来到了公交站。张可说,她要去终点。
小说的结尾是,“下一站就是终点,终点不远。”
对啊,终点不远的,在混乱的境地里要保持清醒, 在困难的境遇中要保持乐观。终点不远的,终点就在下一站,把握好自己的初心,坚持走向终点。
初心、终点,因人而异,各有所选。但是我认为无论如何不能绕开王尔德的“爱自己是终身浪漫的开始”。爱自己,才能铭记自己的初心。爱自己才会慎重选择适合自己的、自己想要的终点。
常常为一些偶像剧情节赶到不值,为了女主就可以随随便便放弃高考一道十三分的大题,担心女主的安全就可以放弃一场为之训练了三四年的比赛。
不过也终究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犹如坐在法官的位置,清晰地看着整个局势,可以清醒地去评判,置身事外地指指点点。
我们呢,还在那条前往终点的路上吗?还是说被沿途的花花草草迷乱了双眼,不知不觉偏向了一条幽深花哨的小道;又或是被一块大石拦住了去路,蹲在原地,不知所措;也有可能是觉得终点仿佛浮现在遥远的天边,积聚起来的勇气如瘪了的气球般慢慢在泄气,于是脚步放慢了,于是初心动摇了。
回望一年半的大学生活,参加了校学生会活动执行部,和学姐学长们一起筹办负责了学校的一些大型活动;参加了学院的辩论赛,一轮一轮披荆斩棘最终成为了院辩论队的一员,如今也作为学姐学长在带领新的班辩小队;顺利通过了四级、六级、计算机二级,驾照也只剩下科目四,驾驶证触手可及了;暑期参加了三下乡实践活动,参加了国贸知识大赛,好像也不算太浪费日子。
可是也总是夜里惊醒,难免发出质疑,这是我自己想要的吗?
很多比赛、活动压榨了太多太多的时间,有时上课都在为之忙碌,喜欢文字、说要坚持写作却有时都挤不出时间来看书。本来说要好好学习,可是一晃就成了期末狗。在不情不愿忙碌的日子里,一颗心随着一个个任务七上八下,疲惫不堪。
其实,在这样的忙碌中,也真正筛选出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真正喜欢做的事情。想当初因为学姐学长的劝说、别人都在比赛报名的焦虑中放弃了大把属于自己的时间,实在可惜。
不过,这样的试错成本真的也太大了,这些浪费了的时间在悄无人声的夜里有时会变成一只黑暗中的手,直把人往下拽,往偏离终点的方向拽。我浪费了这么多时间,是不是就完成不了自己的目标了啊?之前都只是期末临时学习一下,考研会不会很难啊?我人都变懒了,心态都变了,会不会完蛋了啊?
其实焦虑才是最可怕的黑暗中的手。双雪涛不是说了嘛,终点还在,终点就是下一站。总之岁月漫长,然而值得等待。哪里需要想那么多啊,我要勇勇敢敢地往终点进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