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小可的一天,因为没能好好说话而充满哀怨惆怅;
早餐
小可偶尔下厨,手脚笨拙,连炒一盘菜都得带个奥特曼面具。今天她来回折腾一个多小时,终于备好了早餐。老妈回家,见到灶台凌乱不堪,好似刚遭洗劫,便拿起抹布边擦边说,做饭时手脚要伶俐,碗碟要随手洗,桌面要保持干净。
小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好不容易整好早餐,一听这话,心中怒火燃起,马上不客气地提高分贝顶撞妈妈:为什么妈妈你就不能夸夸我?为什么你眼里总是挑我毛病???
妈妈一怔,叹气道:“反正你很快要搬走了!反正我以后说什么你也听不到了。” 转身,走出厨房,留给懊恼的小可一个伤心的背影。
午饭桌上,
小可带了一天娃,跟老公抱怨:今天一整天感觉啥都没干,时间去哪儿呢?
老公嘻皮笑脸回应道:我觉得你应该出去工作,不应该呆在家里。
一听这句,小可顿时荷尔蒙骤升,连发三枪子弹:“你是说我没在工作吗?今天是端午节,为什么我要工作?我在家也有工作呀?”(气得逻辑有点混乱)
老公马上脸都灰了:那我闭嘴可不可以???
小可咄咄逼人:“你闭嘴我跟谁说去?这屋子不就你和我?”
晚饭后
宝贝儿子过来抱住小可,“妈妈,你打不到蚊子,爸爸才能打到蚊子。爸爸好厉害!”小可没好气地回答道:“本来你爸就是打蚊子专家!就让他一直电死蚊子好了!”
我猜,小可大概姨妈是要造访的节奏吧!才会每次谈话都会有种GAME OVER的赶脚.......
二.小可怎么呢?好好说话她会死吗?为什么她就不能好好说话?
很遗憾,这个小可的生活场景正是本人。当我意识到不能好好说话,正常回应他人评论时,我的心情会低落,会影响一整天的情绪。我开始问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好好说话呢?
我算是个上进的人,曾经也为了“好好说话”读过相关传授说话技巧的书籍。读完还是说话伤人伤己,我才真正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知道了很多道理,终究过不好这一生”。目前还残留在脑袋里的说话技巧有:说话要站在对方立场,生气时说话前先做深呼吸。心有余而力不足,知道却做不到。面对爱自己的亲人时,为什么我一张嘴就不讨人喜欢,一回应意见就牛气轰轰?
刚开始时我把原因归于“我性格耿直,所以我说话也直接!我表里如一!”,所以对自己刺耳的话不以为然。现在想来,这真是一个“自我掩饰,自我堕落”的大坑。因为我这么想,我也会不假思索说出一些被我归类为“直”但其实伤人的话。假设我再这么说话下去,恐怕我得伶仃孤苦一辈子。
通过近几天逐渐建立起来的反思记录习惯,我开始寻思着怎么慢慢改变自己。
什么是说话?简言之,说话就是大脑控制你的嘴巴的运动。我的嘴巴本身没有问题,口齿清晰,普通话过甲。但回应他人评论时,为什么说话这么刺耳,是不是我的大脑有问题?我是怎么反应的?听到指责之后,我就不爽,我就得回击,回击后我才爽!这里不爽的“我”是不是“我的大脑”?
未解。
直到后来,读到《把时间当作朋友》,我似乎找到了答案。
你的大脑并不是你,你的大脑是(属于)“你的”大脑。
尽管你用它思考,好像它也在指导你的行为,但是你要明白,你不应该隶属于你的大脑,而应该是它隶属于你,你“可以控制你的大脑”——分清主仆很重要。我们可以用下图来描述“无意识地受大脑控制”与“有意识地控制大脑”之间的区别。
原来,我可以通过控制我的大脑来控制我的说话呀!
问题又来了。那为什么我们要控制我们的大脑呢?
因为大脑的认知偏差
人类普遍拥有的一个认知偏差就是:把成功揽到自己身上,把失败归咎于别人或者坏运气。(这在心理学上有个术语,叫做“自利性偏差(Self-servingBias)”。)
同理,基本归因偏差,就是别人有问题,是他人品问题;自己有问题,是外部环境问题;
理解了大脑的认知偏差,我们就更能理解,当他人对我们评头论足时,我们会习惯性地下意识地从外部找原因;而当我们把外部原因当真时,别人对我们的批评意见就显得难以接受。当你无法接受时,你自然而然地会反抗,抵赖,拼命反驳,也就是习惯性防卫了。
这样想来,我突然理解了为什么我会用尖锐刺耳的话去顶撞他人对我的意见了!
三.踏出改变的第一步,
- 绿色思维/进取型人格
既然我之前是由于外部归因才导致习惯性防卫,那么我决定尝试做出第一步改变是:当问题发生有人给我意见时,我先假设是我的问题。
神奇的事来了,当我假设别人对我的评论首先在于我的行为或者观点有问题时,我开始思考:我怎么样才能从别人的评论中改进我的认知或者行为?我的注意力放在了“如何让自己成长”而不是“如何辩赢对方”,我会更积极地考虑他人评价里有价值的地点,思考,我的认知、行为是不是可以在别人的意见里进化得更好?
这就是成甲老师提出的绿色思维,李笑来讲到的“进取型人格”。
渐渐地,我越来越能心平气和地回应一切的评论。如果生活能倒带,回到从前的那一天。
我不会顶撞妈妈伤老人家的心,而是会抢过妈妈手里的抹布,边擦边笑嘻嘻对妈妈说:我改我改,这次比较乱,下次会更好哦!
我不会让老公跟我谈话就想闭嘴,而是会心平气和地对老公说,是不是你觉得我外出工作更能有成就感?我只是觉得自己时间掌控得不好,心情有点低落。
我不会让孩子吃闭门羹,而是会好奇地对孩子说,那你猜爸爸为什么打蚊子准?而妈妈打不到呢?小家伙可能会说,妈妈动作慢!那么我会引导,还有吗?你去观察下,爸爸是不是总朝蚊子飞起的方向打,动作快准狠;而妈妈不仅动作慢,又只是盯着蚊子打。这就就打不到蚊子啦!这样是不是会有助于孩子观察这个世界?
四.培养绿色思维成长自己,我们还想到哪些技巧?
- 技巧一:少说“我”,试试将话语权让给对方
人更是应该读的书。如果你谈话时,想着从他人身上取经,成为更好的自己,那么你可以试试谈话中少用“我”,多说“你”。
“你对这个问题是怎么看法?”
“你有没有更好的意见?”
“你说的话很有道理”
...
每个人都好为人师。多说“你”,让他人畅所欲言,我们会加深对他人的了解,谈话氛围会愉悦,根据互惠原则,对方也会听你说。(当然,如果你遇到一位啵得啵啵得啵个不停的完全不听你说的,那一定不是真爱)。
聪明如你,虽然你不一定知道如何创造好的谈话氛围,但一定能觉察到不良的谈话氛围。一旦谈话氛围产生微妙变化,我们就应该悬崖勒马。
其实,说了这么多,蔡康永一句话完美诠释:
你不必假装有深度,只要懂得欣赏别人的深度,已经是一种美德了。
- 技巧二:试试先观察推论,再说话。
520那天,小可刷朋友圈,发现大学同班同学不仅秀恩爱晒鲜花美酒,还亮出了大把的奢侈品,几克拉钻戒真是闪瞎了小可的眼睛。没有任何恶意,小可随手留言:这么多奢侈品,真的好吗?
结果,当天晚上这位同学立即私聊发了数个问号给小可,并恶狠狠说,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是吗?友谊的小船在不会说话面前,说翻就翻。
引用蔡康永《说话之道》,我们可以简单推论
朋友圈晒钻戒晒美酒的人,不一定真的为了秀恩爱,但她肯定希望别人“认为”她有钱,或者要“确定”别人以为她有钱?这种人不一定很浮夸,但总比默默收到钻戒满脸幸福纯纯戴在无名指上的人虚荣一点吧。
做了这样的观察和推论之后,如果你不必取悦她,那起码你看她发圈听她讲话时,会比较懂她的逻辑,可能会一笑置之,而不会立即反驳。
一个会说话的人,有能力去想象说话对方听到这话的心情。即使观察推论不完全正确,但至少会让我们说话更谨慎。言多必失。
世事多变化,谁知人生的下一回合,这个人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就算你此刻只想躲开她,也还是可以少树敌的。因为敌人是最恐怖的资产。拥有越多,你死得越快。
- 技巧三.建立家庭语言营养库
“幸亏有你”
“我错了,请你原谅我”
“我需要帮助,请你帮助我”
“我欣赏你,我真的好欣赏你为我做的”
“我相信你,不管过程如何,我相信你”
“我能为你做什么呢?”
“老公,你辛苦了”
聪明的你肯定可以想到更多美丽美味的家庭营养语言。
让头脑储存这些有营养的家庭语言吧!在同爱你的人交谈时,不妨拿出来用一用。当你用这么温柔的语言武器时,你说对方还会跟你死杠硬撑吗?多半对方能感受到你语言的温度,你真诚的态度,从而调整改变自己的说话。
结尾:
一个成熟的人同你交谈时,会让你感到舒服,无压力;一个讨人喜欢的人,说话时不会给人带来麻烦,而是先把麻烦在自己手上解决掉;一个有智慧的人,说话时能做到把对方“看在眼里、放在心里”,让对方觉得“被重视”,如沐春风。
认真对待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说经过大脑的话,从而加深对已对人的了解,让你被这个世界所需要,从而更接近幸福。如果这世界只剩下你一人,那么你学猫狗叫不说人话,也不会有人喝反调。但是,这世界是互相联系,每个人都不是一座孤岛。想办法拥有一颗漂亮的心,让他人有路走。
参考书目
李笑来《把时间当朋友》
成甲《好好学习》
蔡康永《说话之道》
陆慧萍《做妻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