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6月份的时候经历了一次选择。生平第一次,压力大到整夜失眠,第二天只能躺在床上,不想吃喝也不能站立,压力大到喘不过气。缓过神来,希望通过这次的记录对大家有所帮助。please kindly note, 目前还没形成比较体系化的建议,只是一些关于当时做选择的记录,以及关于“我们一般怎么做选择”的零散思考。
也许你会有些共鸣,陷入如此泥潭的,你不是第一个,也不是最后一个。
为什么选择这么难?
因为贪心,比较俗的说法,鱼与熊掌都想要。而现实中一般很难实现。
因为怯懦,怕偏离主流,怕被人讨厌。不敢面对内心真实的想法,万一选错了怎么办?万一被别人讨厌怎么办?
因为人情世故,不想被别人讨厌。
我们一般怎么做选择?
1. 有限的选择 - 只选择那些看来可能或者合理的选项。
结婚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是否经常听到,“结合我当时的环境,条件,以及可选择的对象,综合考虑,我做了对我自己最优的选择。”
但实际情况是,如果你只考虑那些看来可能或者合理的选择,你等于是放弃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剩下的就只有妥协而已。在最优选择下做的婚姻选择,很多时候都会走入斤斤计较的恶性循环,因为没有任何人会对妥协的结果展现热情。
2. 用消除法来进行选择 - 把所有其他可能性都消除掉,让唯一的选项留下来
心里计较着各种选项的Pro vs. Cons, 甚至不得不把选项的差异极端化,造成无可化解的冲突。最后他们被迫选择了明显的仅剩的选项,一次一次的告诉自己,我做了细致的分析,我的选择是最优解。最后还是回到前面提到的恶性循环,没有人会对妥协的结果展现热情。
3. 回应式的选择 - 选择的目的是为了克服某个冲突
最近体检查出有脂肪肝,所以我要好好健身,每天都要打卡健身房。你是否有类似的决心时刻? 为了舒缓内心的不适或者排解压力,意志坚定干劲十足,一个月以后却懒散拖沓?
真相是,每当环境因素的刺激升高到另人感到不安的时间点,这一类人就会借由选择来舒缓不安。而回应式选择的弊端在于,当我们采取了相应的行动去抵消之前的冲突/焦虑,比如用健身的方式去抵消脂肪肝产生的焦虑,当焦虑消失,健身的动力也随之消失。没有持续的焦虑刺激,我们也就没了持续健身的动力。
4. 间接的选择 - 选择过程,而非结果
公司业绩下滑,有心忡忡的高管们紧急召开大会,如果选择的是过程,而非结果。选择那些过程的原因是希望能借此达到成果。许多人常常深陷于过程之中,以至于看不清楚,甚至压根忘了自己真正想要的结果。
5. 有先觉条件的选择 - 在选择上面加一堆条件
同样拿结婚举例子。这样的句式是否耳熟?“等到……的时候,我就会这么选择。” “如果将来……,我就会这样选择。”
“等到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们就可以过上想要的生活”,“如果将来我们的月薪达到这个数,我们就可以实现我们计划”,“如果他/她是我的soul mate, 她/他就会理解并支持我。”
这些人并未直接选择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把某些条件或状况强加在结果之上。两个问题,a). 混淆了相关性(correlation)和因果性(causality), 因为有了自己的房子就能过上想要的生活?房子与想要的生活是直接的因果关系吗?不是!b). 他们任由某些随机的,不受自己控制的外在条件来左右自己的生活,而且这些条件好像有某种神秘的力量,只要获得,所有的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6. 借由弃权来进行选择 - 透过不选择的方式来进行选择,因此不管接下来怎样,似乎都不是选择的结果
忘记了此项决议回复的deadline, 所以不得不“弃权”。我都无所谓,你的决定就是我的决定。因为无力选择或者不愿选择,属于这种情况的人选择顺应周遭的环境,放弃了自己选择的权利。一旦放弃自己选择的权利,代表从一开始就断送了任何有效的行动,接下来唯一能做的只有针对后果做出回应。如此选择的人,是否可以让自己平静从容的针对后果做出回应,心里是否会有怨愤,拉扯?
7. 归结为宿命 - 这种选择是前世注定
逃避现实。认为不管在现状中选择了什么,得到了什么,都是因为前世/宿命/某种不可抗力的形而上力量。一旦接受这种观念,等于所有的选择和结果都是现世的我被迫选择/接受的。想象中的力量是因,现世的我没有任何选择,什么也掌控不了,只能顺应。
怎么做选择?
如果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这个问题应该就迎刃而解了,果敢高效。
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却很难。回首6月份的那次关于职业的选择,我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脑中充斥着各种社会主流看法,e.g. 更好的薪资和更高的职位代表职业发展。我当时的状态更像是不知所措,跟好朋友聊天,跟心理咨询师问诊,一再push自己,还是不能回答,也不敢回答。实在是因为吸收了太多信息,无法一起处理;实在是贪心,觉的这是一次很重要的职业决定,所以想做对自己最有利的决定;实在是太怂,万一选错了怎么办?实在是太怕,她/他讨厌我了,怎么办?
根上的原因在于,我对自己没有一个客观的认识(更别谈悦纳自己),所以一直活在别人的评价体系下(主流看法)。这样的negative impact很多,比如焦虑。一直战战兢兢地去寻求别人的认可,控制权从来不在自己手中,一点点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毫厘得失都心惊胆战。
试着慢慢调节,首先要把控制权抓在自己手上,课题分离。分清彼此,你是你,我是我。我有我自己的想法,不需要你的看法。同样,我也不要求你按照我的想法进行反馈。
我想要什么?你能很坚定的回答出这个问题吗?前面有提过,分析出了控制权的问题,我首先剔除了人情因素,不要怕被讨厌。紧接着关于主流的想法,我也尝试着让自己去deprioritize。但是还是回到了原点,我想要什么。
时间紧迫,我最后的办法是问自己,which makes me happier? 纯感性的,或许跟我是ISFJ有关,两天后,快刀斩乱麻,选择了回到之前的公司。
最近看了一些书,luckily其中有一本有提到,关于我想要什么是可以练习的。具体的办法就是,试着练习在各种处境中自问这个问题,不要等关键时刻到了再问。如果养成了自问这个问题的习惯,就会变成非常本能地知道自己想要什么。里面顺带还提了,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后会有两大优势 - 不但有办法很快就集中注意力,也能够精确地把观察到的事实告诉自己。最近开始practice, 也许之后再开一章,如何知道我想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