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这个句子言简而意赅。礼乐的本质是什么呢?作为一个士人,却没有仁爱之心,遵守仪礼又如何?没有仁爱之心,知道调和音乐又如何?失去了仁爱之心的礼乐,不过是一种束缚而已。礼乐是外在,仁爱是内在,如果内外不和,甚至有冲突,那样的人也做不好礼乐!
孔子这一问,问出了礼乐的本质,内涵。礼义廉耻,国之四维。而乐,又是礼的一种升华。在古代,声音乐,是有严格的区别的。
什么是声?什么是音呢?什么是乐呢?
《乐记》记载: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人发出来的首先是声,而受外界影响并且又节奏的就是音,音分很多种,合和天道伦理的音,才能算是乐。从数学的角度看,声的范围最大,包含了音和乐,音的范围次之,音包含了乐,乐的范围最小。如果画出图来,最外围的圈子是声,中间的圈子是音,最里面的圈子是乐。
乐是,声的理想形态,不是君子,不能懂得乐。要懂得天地道理,自然规律,才能把乐制作出来。
音,是有节奏的声,它可以动人心,因此,音有很多种,有靡靡之音,有亡国之音,有德音。不是哪一种音,都可以成为乐。应该说,对人有益,听了能让人安静,能顺人心的这种带着正能量的音,才有资格成为乐。所谓:乐者,同伦理也。
礼乐是基于伦理,规律的。如果礼乐失去了仁爱这种根基,那么礼乐也只是虚有其表,对人毫无益处。
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林放问礼这个章句在本质上和前一章句并无区别,都是在谈礼的核心。
林放,字子丘,孔子弟子,以知礼著称。
林放请教孔子,礼的根本是什么,礼之本,礼的根本,核心。孔子先称赞了林放:问的很好,这个问题意义重大,很有研究的价值。
孔子有个特点,他很少会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侧面点拨,让人思索。面对林放也是如此。
礼的本质是什么,孔子没有直说,只是举例说明。
1.与其奢也,宁俭:在礼的程序,仪式上,不要过分,不要浪费,宁愿节俭
2.丧,与其治也,宁戚:在具备丧礼的时候,仪式齐备的重要性确实重大,但相比抒发失去亲人的悲戚之情,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孔子的两个例子,一个是针对礼的整体仪式,一个针对具体的丧礼。他指出,礼的外在表现,不亦过多,繁复,夸大,就是奢侈浪费了。礼要简洁。
在治理一个国家,礼的重大不可不知。某种意义上,礼是人民群众的生活指南。碰到什么人什么事,该怎么应对怎么办,礼起这个作用。大多数的时候,礼仪要简洁得当,过分繁复就容易让人厌烦,也容易让人抓不住根本。因此孔子说:与其奢也,宁俭。简单,直指核心。
第二,孔子用丧礼来说明,礼是外在,内在在于内心的思想和感情。
在丧礼上,仪式齐备和抒发失去亲人的悲伤,谁才是核心。礼是为人服务。不是每个人都有特别敏感的心,有的人年少,有的迟钝,有的经历多了,反而麻木了,礼在这种适合作为一种仪式可以调和大家的思想,营造悲伤的气氛,让年少的,迟钝的,麻木的都能体会到那种失去亲人的痛苦。
孔子说了,如果已经大家都很悲伤了,内心都沉浸在悲痛的情绪中,这个时候,也就不用过分强调礼仪的完备性了。
礼是可以变的,但礼的根本不会变。在作为一种传承至今的精神,礼的根本在于仁爱,在仁爱之心。在赤子之心,恰如其分的抒发情感。
礼的存在在于为人生活提供指南参考,在环境发生变化时,礼也要根据情况产生变化,但是只要把握了礼的核心,抓住了礼的根本,那么礼就可以为我们服务,我们不可拘泥于礼的仪式外在,被礼所束缚,那样礼就是一种阻碍,一种困扰。
当我们把握到礼的根本在于仁爱之心,并且在为人处事中秉持此心,那么礼就会对我们形成一种促进的作用。
孔子的话,真是意味绵长,一个礼,包含了太多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