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街拍,我们脑中很容易就会浮现类似这样的画面。
但今天提到的这位街拍大师,其“街拍”画风完全逆转而行。刘涛,男,在退伍后,成为合肥供水集团的抄水表员。
拍点对生活的自我理解,记录自己的生活环境,无意去打扰任何人,也不阻止任何人闯进自己的镜头。刘涛习惯用存在感很弱,易携带的小型相机,如理光GDD3或富士X100,走来走去地去记录着。大量的无目的拍摄和有意识的学习,让他在充分地利用业余时间之时,使其作品形成了拥有自由灵魂的“野生”派系风格。
和很多摄影师不同,他几乎不怎么和进入镜头的人打招呼,也从不搭讪,除非有要“被动”交流的时候,比如,被误认为社会新闻工作者时,又或者是跟踪狂时,等等。
在他看来,相机是他观看世界的方式,捕捉世界的工具,过多的交流会让很多“恰巧”流失,也会让自己的观察方式掺入别人的感情,那么,自己的感受就不纯粹了。他不会为了摄影而摄影,浪迹天涯,记录世界万千;他在熟悉的地方走来走去,在自己的合肥,朝着自己的方向,观看着自己已经走过的无数遍的街道,对着自己的世界和里面的各路行人,说着,“下午好,晚上好。”
有时他的作品会让人会心一笑,觉得那画面似曾相识,可以瞬间回到某段回忆中,并可以快速情景代入;又或者可以让观众惊异--“哇,他是怎么捕捉到的”,“原来世界上真有这样的巧合与偶然发生”。
然而,没有那么多偶然的遇见,只有习惯性地敏感着每个节拍的跳动,才能熟练地抓到预想中的画面。
刘涛曾在Lens杂志的采访中说过:“拍街拍,拍纪实,你不需要ps也不需要后期,就按一下快门,非常简单,但越简单的事情如果做到一个想要的程度,还是不容易。”
后记
在上海摄影艺术中心(SCôP)看了街头摄影师刘涛的作品展览后,墙上丰富的摄影作品让我联想到了自己曾经执行的“365计划”--规则很简单,一天一张照片。刚开始觉得很简单,但是到后来,随着自我要求的提高,挑出一张照片也不是件易事。这是种摄影习惯,拍摄工具作为一种媒介,时刻锻炼者镜头后摄影者的眼睛,直至相机的viewfinder和你的眼睛成为一体。
在那个“365计划”实施之时,有一次,我失手把盐罐子里的盐全部倒入马上要出锅的醋溜白菜里后,第一反应是跑回卧室拿正在充电的手机,想着急忙记录下这个木已成舟的画面,毕竟“人生能有几回有”,想着“啊,日后自嘲又有了一个新的材料”。只是可惜了那罐盐和那颗白菜,自己的心情并未受到很大的影响,我想这可能就是摄影带给我的一些改变,因为同样的事情在那时的半年前发生,心态可能大不相同。后来,在遇到了一些事的时候,自己越发觉得,或许是摄影这个习惯让我很自然地,在面临很多事的当下之时,都能将自己推至旁观者或记录者的角度,甚至是些棘手而紧急的状况之时,我也尽可能地去以取材的心态,去分析,去化解,去解决,然后再选择是将其纪录追成回忆或是列入禁区永不再提。
摄影,是个看似门槛很低的一门艺术,对于现在而言,只要有相机或智能手机,人人都可以拍出照片,不同的只是照片所呈现出的效果,大相径庭。原因有很多,如,拍摄者与环境的融合度;或者拍摄者的习惯性思维以及性格,浪漫多情之人与严肃谨慎之人,其摄影作品的构图和张弛程度也会各具一格。如果说摄影是一种修行,那么,你的照片便是你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