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8号周四,今天去游泳了。很奇怪,一个人出门(当然,也是无法避免),总要做很多心理建设,一想到孤独,无聊的可能,就有“退堂”的鼓声,哐哐作响。好吧,今天是行动力战胜思考力的一天!明天是除夕了!今天,必须说说读书的事。
《次第花开》第三次,(第二、第三章)读书笔记分享。第二章《安乐》,安乐,说到底是一种心的感受。有时候,人们并非不快乐,只是以为自己不快乐而已。如果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变化,会发现情绪就像天空的浮云多变而易散,远看一朵一朵,仿佛人能在上面漫步起舞,但走近一看才发现根本没有立足之地。快乐就在我们身边,可是人们要么因为心不够静,觉察不到他们,要么因为快乐转瞬即逝,来不及充分感受。如果,人们能像观察自己脸上的皱纹那样去了解,熟悉自己心念的活动,就不难发现,每一个单纯而直接的当下,就带着淡淡的喜悦。
佛法告诉我们,痛苦源自”我执”和“法执‘’,即对自己的执着和对周遭事物的执着。破除“我执”的方法,简单的来理解,就是“无我”,这个概念,在前言中就曾说到,也是比较难理解的地方。在“无我“的概念里,人体时时刻刻都在新陈代代谢,也就是说一直在变化,组成你身体的细胞,不断在死亡再生。想想,现在40多岁的杨瑞同志和曾经的自己,还是一个人吗?所以,每次回到昌吉,还是不要聚这个同学,那个同学了,一聚就是感慨“岁月”。当然,即使样貌面目全非,之所以还知道是“你”,是因为人不是孤立的,在与外界千丝万缕的联系中,还能找到昔日的痕迹。这种联系,这种相对身份便是他人识别我们以及我们识别自己的依据。
不了解自己的另一个表现是不知如何正确的对待自己,或者溺爱、放纵或自责苛求,总之就是不能以一种平和的方式与自己相处。快乐的人生是从接受缺憾开始的,接受一个不那么完美的自己(这话卷,很受益)。学会说“我不再需要什么,我很满意”。不要以为我们修行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更多的才艺技能,从而成为一个更美丽、更富有、更令人羡慕的人。很多时候我们恰恰需要做减法,心思单纯,生活简单就很好(别说,我好像就是这样,心思可能算不上单纯,但生活真的挺简单)。
第三章《从玉树说起》,玉树地震以来,一些弟子存在疑惑,为什么灾难如此频繁?在佛教盛行之地,也会有灾难发生,那么,佛法的加持力,何在呢?修持佛法还能不能避免无常呢?佛陀希望我们明了一切,有为法(就是,有所作为),如梦幻泡影而机缘和合的事物都会耗尽,都是无常的,没有例外。
佛法的护佑和加持,不是要强化自我和安全的幻觉,而是关乎我们内心的转换。无论通过何种形式,我们的内心因此而不断的向着良善方向转换,那便是得到了护佑和加持。说简单一点,就是让一个人的内心更加的坚韧宽广。“因果”,每件事的发生都是众多因果关系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人都被业力牵引,各自造作姻缘,各自感受苦乐的果报不会有错漏。业是动态在樊文中叶的原意是行动,行动产生后果,后果引发新的行为。如此因因果果前后相续,构成一股势能,不断有新的姻缘加入其中。虽然整体趋势很难改变,但新的因缘却能增强或削弱他的力量。
“共存”,合作共存不仅出于良善的愿望,更是出于生存和发展的愿望。现在有一个矛盾,客观上大家比以前更加相互依赖,而主观上大家以为自己很独立,不需要别人,也不必替别人着着想。
“自律”,这里的自律,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的自我严格要求,而是一种修行。修行不是去追求神秘的体验或获得某种超长的能力。修行是修养、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等,能给自他带来安乐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并且自觉调整自身行为,让众生感到安适快乐。修行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方面,第一,替众生着想,第二为此而采取转化内心的实际行动。从长远看,我们若真心替别人着想,首先需做到自律。自律的第一步是觉察,留心观察身,语,意的活动,观察负面情绪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的破坏性、欺骗性何在?自律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让自己沉浸在对人对事的无意的想象中。负面情绪具有欺骗性,它让我们相信可以从中得到保护和满足。很多时候我们发怒是因为觉得这样我们会更加强大。可是你看在辩论当中往往是理屈词穷,眼看败局已定的那一方先失去了耐心,然后开始攻击谩骂。同样傲慢恰恰暴露出一个人的性格的不成熟和内涵的不够丰厚。
“乐观知足”是现代人很需要去培养的心态,否则面对竞争的压力,各种各样的选择和诱惑,生活很容易会失去平衡而变得焦虑。调整心态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幸福,我们应该努力去做。即使是真的陷入困境,也要学会忍辱。
忍辱,指不畏艰难,能够忍耐并有勇气克服困难,同时对一切,即使对有可能伤害自己的人,也不失慈悲心。忍辱中的勇气也不是来自意志力,而是来自内心的柔软和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