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
孔子说:“父亲在世的时候,就观察儿子的言谈志向;父亲去世后,就观察儿子的处世行为。如果他能够继续谨守父亲的教诲做人,可以说他是做到‘孝’了。”
孔子孝行的行为,父亲于儿子的身心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作用。父亲的处世之道,父亲的言行身教,父亲的于儿子心中的榜样。内在的羁绊与联系,纠葛一生。儿子的独立人格在于父亲的教导,在于父亲的引导。
少年时,父亲的形象伟岸而高大;
青年时,父亲的形象懦弱而渺小;
壮年时,尝试理解父亲,感到为自己当初的年少轻狂感到愧疚。
老年时,父亲的形象镌刻于儿子的内心,形成了内在的记忆。
孩子在长大,父亲在老去;年年岁岁,循环往替。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更多的是治政、理家。先辈创建制度,后辈执行规矩,形成定律。这种儒家观念,更多侧重于萧规曹随。
【评析】
在这一章中,孔子说一个人当其父亲死后,三年内都不改变他父亲所制定的那一套规矩,就是尽孝了。其实,这样的孝,片面强调了儿子对父亲的依从。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历史总是在发展,社会总是在前进,这是历史的必然。
所以,我们可以从另外一种角度把这看成是一种做人之“道”:不忘本,不改志,坚持自己的操守,不因变故而改,不为外界所动,做一个真正高尚的自己。只有这样,才能坚定地走下去,并闯出广阔的天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