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上海之前,你要是告诉我有人买一千多万一辆的法拉利跟买菜似得,我是不信的。这种故事的桥段,不是应该出现在“霸道总裁爱上我”的小说里吗?
别说法拉利了,你跟我说隔壁的女同事一柜子的奢侈品包,每天换一个一个月能不重样,我都会拍着你的肩膀说:”老兄啊,你是越来越会吹牛了。“
我不信也正常,假设一个爱马仕的包包均价3万多,三十多个包包要多少钱?一个女的光包就近百万,你生活里见过这样的人?
现在?你在上海呆两年就知道,这种女人在上海真的太常见了。
我的第一家公司老板,第一财经报道他是业界著名的富二代,有私人飞机。他就喜欢车。
公司的楼下,停着七辆各种颜色的法拉利,半个停车库都是他的法拉利。当年上海车展,他买下了车展最贵的车。我们公司的人都开玩笑说,去什么上海车展啊,楼下就停的都是最好的。
然后我告诉自己说这是个特例,第一个老板毕竟是少数,而我也是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第二个老板,特斯拉刚出来的时候买过一辆,停在公司楼下,刚买的那天,员工都跑到楼下去看。
其实他是真的为人太低调了,白手起家,上市公司老总,身价十几个亿是有的。
第三个老板,白手起家,游戏行业发家出来的,身价多少我不说了,反正名字胡润上是有的。
至于我身边,月薪7000背着爱马仕的小姑娘,中午还跟你客客气气吃麻辣香锅跟你讨论早上例会内容的,这种同事我能给你数出来几个,不用怀疑,包包绝对是真的,你不知道人家老公什么身价,老爸什么身价。
从此知道了,原来这样的富豪很多啊。
这些看似跟这个题目没什么关系。我是想说,危机感和焦虑感,可能来自于你正在见识更大的世界。而这本身是成长的过程。
打网游的人都知道,接了新任务到了新地图,刚去的时候你打某小怪,你打敌人一下伤害60点,打8下才能杀一个小怪,而小怪碰你3下你就挂了,只能一边打一边补血。但是你很开心,因为打小怪经验长得快。
几天后你升级了变的特别厉害,打小怪一下伤害600,打小怪基本上是秒杀,小怪打你已经构不成伤害了。你打它也已经没有经验了。
这时候你会遇见新的大怪,打一下伤害600,同样打8下才能杀死一个大怪。
而你仔细想想就会觉得,这就是你在职场和生活里的状态。人生奋斗,就是摆平一个又一个困难的过程。
焦虑是因为你对生活的现状产生和思考,从而寻求改变的过程。
我们越来越焦虑,往往是因为,越来越大的困难在前方。而这时候的你,可能正处在职场的瓶颈期。待你翻山越岭,回过头来看,会觉得原来经历的认为天大的困难,也就那么回事。
就如同爬山时,山腰的你总觉得,山顶的宝塔还有那么远,这个时候的你是最累的。而当你达到山顶俯瞰整个城市,就觉得,爬上来也就那么回事。
而如果你很久都没有遇见瓶颈期,没有遇见让你学到东西的人,很可能是因为你掉进了“舒适区”里。
“舒适区”是指你适应了当前的生活节奏,而开始用经验来处理职场遇见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已经很久没有遇见对手了。大部分的时候,这并不是一件好事。这个时候你就可能需要考虑学习新的知识,或者考虑换一个更能提升自己的工作环境了。
很多人都渴望生活在一个自己做领头羊的职场里,而当你发现身边的人能力强于自己的时候,大多的职场人都会焦虑,甚至有些人试图通过制造矛盾,拉小团队等方式试图保住自己的地位。
而这种人,往往下场都算不上好。
因为,职场是个特别讲合作的地方,职场是个合作和竞争相辅相成的地方。而且,合作是大于竞争的。
职场不是拳击比赛,而是一场足球比赛。
就如同一个能力再强的运动员也无法一个人完成一场足球比赛,如果你是后卫,就做好后场的防卫,把球传给前锋,如果你是前锋,那么首要任务是破门,其次才是帮助后卫防守。你个人技术再好,没有对手的配合你也休想破门。
网上有一个视频,是万达的老总王健林问马云“对于万达腾讯百度合资成立一家公司“搞阿里”,这件事情你怎么看。
马云说:这个市场实在太大了,与其考虑如何把竞争对手搞死,不如大家一起来考虑如何合作和共赢。
而许多年前有一个人告诉我,如果你无法打败你的情敌,那就去跟他做朋友。
多年后我发现,这句话用在职场上更合适。永远不要担心被优秀的人在一起而被淘汰,因为跟这样的人在一起成长是飞快的,而优秀团队教会你所能学到的远超过你可能失去工作这样的风险。美团和大众点评合并,遭殃的是百度的糯米网,滴滴和快的在经历数次竞争后也握手言和,从此开始了自己盈利的生涯。以合作和共赢的眼光去看待很多竞争带来的问题,可能带来的收益远超过竞争。毕竟杀敌1000,自损800。而在如今的社会,没有人能够吃独食。
至于如何面对努力后的焦虑,这事儿最主要的秘诀就是:把重点放在自己身上,抽点时间回忆自己过去走过的路,而不是关注点老是放在别人身上。
人永远喜欢关注别人比自己强的地方。
你周围老张买车老李买房,小赵娶了个漂亮的新娘。让你焦虑的,无非就这些东西。
但对于大多数的平凡的人来说,努力从来都是一个人的事,我们努力是为了让自己,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自己和妻子的父母,过的安定。你的限定范围就这么大,如果还能有点闲钱做点公益,那算是人中极品了。
但年轻人喜欢整天盯着隔壁那哥们,他工作没有我努力,工资凭什么比我高,他是上海本地人,有六套房,这时候你发现自己再努力也涨不过房价。
被这种焦虑打垮的人,不在少数。
也许是社会太浮躁了,我们紧跟着周围的人,很少静下心来,看看镜子里的自己。
如果你不要把目光放在别人身上,而是放在自己身上,就会发现,比起努力之前的自己,你其实已经进步很多,已经处在上升通道了。
为什么焦虑的多是年轻人,到了中老年反而看淡了?真是因为年纪大了就缺少上进心了么?
当然不是,而是有阅历的人明白,别人的生活过的再好也是别人的。你嫉妒的同事,只要你离开了这家公司,就和你没有一分钱的关系。
但只有提升是自己的,努力过好自己的日子,才是每个人的义务。
现在大家总是特别浮躁,什么都想着速成,公众号里到处弥漫着“七天学会PHOTOSHOP“,”一周成为写作高手。”你七天就玩转,那些学了几年去国外进修的顶级设计师每天都在干嘛》你以为人家在顶级学府上四年课又是色彩又是历史又是文化,天天都在祷告吗?
我呸。人家十五岁开始写写到三十五岁才火,你这边一周就想起飞。可能吗?
这世界上没有哪项技能是真正速成的,所有你看到的不经意,都是背后的实验和训练完成的。
看别人买股票焦虑,看别人买房也焦虑,你与对方,其实情况完全不同。你羡慕他下班后有自己的小家,他羡慕你每月不会收到银行催款还房贷。
如果你大致了解中国的经济,就知道今天的抢房,是从市场经济初期就有的。70年代结婚的人发愁的的是手表自行车和缝纫机,80年代大家抢的是冰箱电视洗衣机,90年代是变成空调音响录像机,只不过现如今,变成汽车,房子和更赤裸裸的钱而已。
这世上本来就没有什么逆袭,那些逆袭,不过是人家手上有的牌没有亮出来而已。以你普通人的天资,能够比上辈好一点点就已经是很好很好了,你的后辈,继续站在你身后去努力,这从来不是一蹶而就的事情。
每个人手上的牌不同,打法也不一样。而你要做的,就是保持清醒,别跟着鹦鹉做骂空姐的猪,悄然无息的过好当下的自己。
年少时总以为成功是我踩着七彩祥云,手持宝剑杀死了恶龙,从此万民仰慕天下独享。
年龄大一点才知道,对于大多数平凡的人,成功不过是两亩半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
待你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
能够做到这点,实属不易。
编辑于 2017-07-06
我并不是心理学专业,只是看到这个题目有感而发,想结合自己的情况谈谈。如果有所疏漏偏颇,期待大家指正!
看到这个问题,我顿时有一股扑面而来的辛酸,因为我曾经在人生最该拼搏的时候,沉溺在一段不努力也不焦虑的「舒适」中。回头看看这段经历,我想我能够立刻给这个问题一个真诚的答案: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不要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
在博一和博二的一段岁月里,我对当下做的论文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厌恶。那段时间里我每天宁可待在自己的宿舍里,也坚决不去办公室,原因很可笑:办公室里的同事们工作太努力了(他们三个人我都在知乎写过),一个津巴布韦来的黑人出租车司机学霸;一个印度尼西亚出身的华裔美国人,曾在毕马威总部工作过;一个俄罗斯国家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好像是这个名字)的副教授,来英国读他第二个博士。可想而知,那是怎么样一个环境,偶尔几次去,随便看看就想上网去耍,环顾四周却看到:黑人学霸盯着屏幕一定不动;俄罗斯教授在身后噼里啪啦打数据;华裔美国人调整着公式参数。这样的办公室,其实现在想想应该是每一个用心学习的人梦寐以求的环境,我却深深感到了一种恐惧,觉得自己仿佛不配和他们共处一室。那时候英语也不好,华裔美国人经常说一些笑话,看着他们三个人谈笑风生,我也只能努力保持着一脸我也听懂了请不要嫌弃我的假笑。
自然而然,我就开始不去办公室。论文都在笔记本电脑里,其实不去我也可以工作。但是少了办公室这个和床隔离的环境,待在寝室人真的会「腐化」。我至今记得我都干了什么:开始玩以前从来不曾接触过的网络游戏(炉石传说),一口气狠狠心竟然砸下去了将近一千块(现在早已经超了);开始看以前看过或者没看过的网络小说,真的是从天亮一下子能看到天黑;下载了很多美剧开始翻来覆去的看;开始接触知乎……
在这种状况下,人的生活节奏和习惯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也不愿意像以前那样去厨房做饭了,因为可能会遇到同学,免不了聊到论文进度;也不愿意去健身房了,觉得每天躺在床上也没什么大不了;也开始叫以前舍不得点的外卖了,觉得花点钱吃点好的理所应当;也开始上亚马逊和ebay买一些有用没用的垃圾了;也开始关注一些特卖网站了……
那时候,真的不知道何为愁滋味,更谈不上焦虑,只是时有时无地感受到内心有一种失落,但又会迅速用上面提到的活动来麻痹和欺骗自己。那时候,老是有一种错觉,就是其实我努努力也能混上博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那时候,真的觉得生活并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出了点小问题。导师对我非常和蔼,只是比较温和地提醒我注意进度问题。每次我都赶工几天混过导师会,然后就如同解放了一般继续醉生梦死。
直到有一次,我甚至都记错了和导师会面的时间,他第一次非常生气地批评了我,我才有所醒悟。我开始试着去调整自己的生活,但却猛然发现,从不努力的状态切换到努力的状态,竟然是如此的艰难!我强迫自己走进办公室,强迫自己去和我的同事们交流,强迫我自己去开始全神贯注的工作,却发现越是强迫,我内心越是有一种「焦虑」。这种焦虑的具体作用是:猛然发现自己已经落后了好多,然后着急拼命,然后发现短时间内无法弥补,然后就想着干脆不要这么焦虑了,还是过得轻松一点吧。而正是这种由于努力而产生的焦虑和焦虑背后的绝望,不断地击退我试图坚持努力的信念。这中间的过程,非常曲折也非常难堪,如同一个黑洞,不断吞噬着我本来就不多信心。
而这里,还存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心理陷阱:由于长时间的堕落,我开始下意识地回避和同学同事之间的横向比较,于是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给自己树立的比较基准往往是之前那个堕落的自己,于是猛然努力一次,就特别容易感动自己,就特别想给自己一点「奖励」。而这种所谓对努力的「奖励」,会被你不由自主地包装成各种形式,比如「自我激励」啦,比如打着「缓解努力带来的焦虑」的幌子去给自己「放个假」或者「偷个懒」。但是我发现,对我来说,这样的「放个假」或者「偷个懒」就可能是又一场堕落的开端,一点都不夸张。我想这是由于我缺乏最基本的自控能力的缘故,也可能和性格和其他因素有关。但无论如何,我深知,只要我给自己找了借口,我就会不遗余力地开始前功尽弃。对于经常把自我宽容混同为自我纵容的人来说,任何自我怜悯的借口实际上都只是自我欺骗。
如今回头看看这一路,我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很多时候我都期待,如果能重来一次,如果能够有人提点我一下,也许我就不会走这么一段弯路。但同时我也隐约明白,也许自己注定会在某时某刻经历这段弯路,因为不经历这些「血的教训」,也谈不上真正「懂了」。
这个答案中的情况,也许只针对我个人,和如我一般,缺乏基本自控能力的朋友。对于那些能够控制自己的学霸来说,努力产生的焦虑可能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总之,保持努力的惯性并不是毫无代价的,而这种代价之一就是焦虑。但努力带来的焦虑的代价,和堕落之后产生的空虚和绝望的代价相比,真的是太过微不足道。
很多知友咨询我如何从这个状态里走出来的,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我在知乎上的这个答案:你在读博士期间明白的最深刻的道理是什么? - 山羊月的回答
打开门,我看到导师的脸——面无表情。能够理解,我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的报告做的不好。
我坐下来,准备迎接暴风骤雨。
导师看着我,沉吟了一下,说:“Clark,你知道什么是平庸吗?”
那一瞬间,我脑子里冒出对于平庸的各种解释,关于智力的,关于机遇的,关于爹妈的,最后甚至诡异地浮现出一张阿甘的脸。
“Clark,在我求学的时候,我看到了很多比我优秀的人才,无论是智力还是背景,但是你知道吗,我不觉得没钱没背景就是平庸,那是别人贴给你标签。唯有你自己内心的平庸,才是毁掉你人生的平庸。你内心的平庸,就是你失去追求卓越信念的那个瞬间。(Your internal mediocrity is the moment when you lost the faith of being excellent.) 你以后会遇到很多机遇,但你的平庸会毁掉它们。当你觉得自己做的还不错的时候,你已经杀死了那个能够让你做的更好的自己。(When you get the feeling that your work is OK, you have got killed another 'you' who can make it much better.)"
我把这句话贴在我的电脑屏幕边缘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