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尝试着用萨提亚的正向好奇同两个孩子聊了聊。菲在聊天过程中,数次泪水冲破眼眶,滚了出来。我感受到她深深的压抑,无助和委屈。当听她诉说妈妈对她的不理解,自己没有机会解释时,我四次告诉她:我能理解你的感受。经过菲的描述,我知道妈妈常常站在她的认知层面来看待问题,没能从菲的实际年龄和认知水平出发去接纳她的煎熬委屈的情绪。作为成年人的我们,认为孩子要完成的每一件事都so easy.所以就会在孩子完成的不好或完成不了时进行指责,而且常常存在语言暴力,譬如:你就是没有认真听。/你肯定打晃了。孩子稍一辩驳,接踵而来的多是提高了八度嗓门的:你还嘴jiao,认真了会做不起吗?其实,我的亲身经历告诉我,认真了也会做不起,认真了同样无法完成任务。因为菲的描述,我仿佛回到自己学驾校的日子。我的教练是一个脾气火爆五十来岁的老头儿伙。那时的我二十岁左右,却还保留着学生时代的好习惯——尊师,认真。可两堂课以后,我就发现自己很难从内心真正尊重他。为什么呢?他太凶了,我方向盘握紧了他要骂,握松了也要骂。在他眼中,仿佛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本来就不熟悉,加上教练不断否定,我愈发出错的厉害。每次练完车,我都会长舒一口气,然后带着满身疲惫的回家。两三次后,我就不想去了,因为太害怕被骂,也害怕不断袭来的挫败感。可想想交了的学费,又不得不鼓足勇气。后来,同事告诉我是不是没有给教练买烟,导致他故意针对我。于是,下一次去,我买了一包较好的烟给教练,效果还不错,前十分钟他都很有耐心,没有骂我。就在我整个身心即将放松之时,不小心打错了方向盘,我的教练旧态复萌,把我从头骂到脚。刚刚松弛了一丝丝的神经,立刻又紧张了。这件事过去十多年了,可我在回想时依然抓紧了脚趾,可想而知,那些斥责对于一个成年人的伤害有多深。也因为这样的心理阴影,我在考择方位停车时,刚出现一点小错脑袋就全蒙了,成功牺牲了一次考试机会。看着菲无措的表情,满脸的泪水,我很想抱抱她,也抱抱十多年前的自己。作为母亲,我也很清楚,在每个孩子小时候,家长们都寄予了非常高的期待。当孩子的言行与期待不符时,我们的内心不由自主会生出很多情绪,从而掩盖对孩子深深的爱。就如我的教练,他一定也是希望我快点学会,快点出师,所以用斥责这条鞭子来催促我向前。可是,他不清楚,当我的头脑中充斥着“害怕,被否定,焦虑”时,我的行为能力会大打折扣,更加无法完成他的预期目标了。这也是我们常常越骂孩子他反而越做的糟糕的原因了。
相较于菲,轩的家庭要宽松民主的多,因此,在整个谈话过程中,轩唯独不满意的是妈妈太过唠叨,所以他更希望和同学呆在一块儿。但从轩妈妈那里,我发现对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过度的宽松也是存在一些问题的。譬如:手机这一问题。轩是班里为数不多拥有自己手机的孩子,而且父母从不会规定玩耍时间。之前因为排练节目的事情,轩加了我的微信,所以我常能看到轩的朋友圈里一些有趣的事情,偶尔我还会点赞。我一直觉得给孩子配手机真的是弊大于利的,但从轩身上,仿佛手机就像钢笔一样,只是为学习和生活服务的,丝毫未让他陷进去,私下我是很佩服轩的自控能力。可轩妈妈最近却从手机上发现了一些不太好的苗头,她开始紧张了。和轩聊了一节课,可能因为我是班主任,他或多或少还是有一点防备心理,所以轩妈妈向我透露的核心点他始终没说。这个我是理解的,哪个孩子没点儿秘密呢!
两个孩子的谈话结束后,面对青春期多比安(即荷尔蒙)的乱窜,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我想到了两周前儿子对我吼的那句话:兰艺娃儿,从明天起我就不得喊你妈了!我当时笑盈盈地答应了。称谓嘛,一点都不重要,只要他内心有敬意,即可。或许,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场白。
周五中午,我先和孩子们理了理最近发生的事情,接着问了句:有没有哪个最近特别讨厌爸爸妈妈的?大家面面相觑,惊讶,愕然,不知道兰老师的葫芦里到底要卖什么药。我笑了笑:就是想问问而已,放心,我绝不会给你们爸爸妈妈牙尖,说哪个哪个讨厌你。孩子们放松了些,但依然有点怯。我接着说:不相信我嗦,就是个小调查,举手的我都认不到哈。这下,最后一层戒备放了下来,超过一半的孩子举手了。“讨厌你们爸爸妈妈都是正常的哈。”他们又长大了嘴,觉得不可思议。于是我给他们讲了儿子那天的狂吼,一个个笑得东倒西歪,听到儿子又低声下气叫妈妈来问题时,我抛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哥哥又愿意叫我妈妈了?有孩子说觉得我有利用价值,有孩子说要看情况而定,小唐站起来说了一句:因为哥哥还是觉得妈妈能够引导他变得更好。我在黑板上写下了“引导者”三个字,开始讲我的父亲如何引导我学习的:大战红五月让我顶着烈日去捡稻穗,告诉我如果不认真学习以后就只能过这样的日子;在我同妈妈因边听歌边做作业发生争执时,只淡淡的问了一句“你这样能否专心完成作业?”剩余的留给我思考;在我考试失利时,轻描淡写的说“自己想办法补起来。”没有斥责,没有鞭打,可每一个字都沉沉地压在我心上,督促我不断向前,再向前,直至今日。这就是“引导”的力量。
孩子们听得很投入,也想知道更多。于是,我给他们讲了自己的糗事。初三住校和男生在晚自习后互敲墙板,被班主任约谈;临近中考,因寄住在同学家,无心复习,沉迷小说,导致中考失利。他们听得津津有味,也帮我分析中考失利的原因——那张本该拉满的弓被我自己放松了,肯定射不远。但我想告诉他们的是,人生中不同阶段“重要他人”的关键性。所以我向他们提了三个问:如果初三时,我的父母在身边陪伴,随时督促,我敢和男生敲墙板玩吗?不敢。如果我寄住的同学家,她的父母每天能陪着我们复习,而不是外出打牌,我们敢天天看小说吗?不敢。如果我的同学不撺掇我看各类小说,而是我们彼此打气,认真复习,我们会双双中考失利吗?肯定不会呀。所以,当我们无法完全把控自己的情绪,意志力也不够坚毅时,“重要他人”就会成为你往前跨一步还是向后退一步的关键所在。他们很聪明,联系事例一定知道我想说什么了。真诚的希望,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孩子们选择的“重要他人”都能为其人生添色。
青春期对于每一个父母都是噩梦般。多年前我描述自己斥责儿子做作业的场景,有个姐姐给我留言:再过几年青春期了,我看你还敢不敢。到时候你是孙子,他是爷爷了。想必,那时的她也是饱受煎熬的。可目前来看,如果我们在前期做好铺垫,譬如对孩子适当的引领,建立彼此认可的规则,客观理智看待他的学习,无条件接纳其情绪……到了青春期,你们彼此间的交流是相对畅通的,哪怕偶尔因为多比安过剩,也无非只是大吼大闹几句而已,发泄完了,他依然还是会爱你,敬你。所以,现在可以明确告诉孩子,青春期不是理由,青春期也不允许肆无忌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