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慢慢 公众号/荆棘之外
474 天。
我辞职了。
这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在我决定接受它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一直在这儿干下去。
并不是这个地方给我的印象不好,相反,这里环境干净整洁,虽然人很多但不算拥挤,领导很通情理,同事们也特别友善,工作一年多以来,这个印象一直没有改变。
在无数个考虑辞职的瞬间,我都想过,万一真的离开了,再找工作或许都很难找到这样人际关系好,工资还算说得过去的公司了。
可最终我还是下定了决心要辞职,辞职理由的书面说辞是:公司离家太远,上下班不方便。但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决定性因素,只是因为没有任何突发事件作为由头,我需要抓住一个点来向领导提出这事儿。
我本身是师范出身,但不想做老师所以转向别的领域,当时对编辑行业并不了解,所以一开始选择这个工作的时候,也是抱着试一试、了解一下的心态。
但到底要试到什么时候,到底要做到什么程度,我并没有定下一个量化的标准。
前一阵有个很火的日剧《我要准时下班》,其中女主对于不加班的坚持,源于她之前的工作经历。作为新人,工作一直很忙碌,有一次她因为着急而从楼梯上摔下来,抢救过程中还经历了病危,于是最终下定决心要辞职。
女主因为那次的经历,对于工作的选择有了自己鲜明的态度,并且一直坚定地贯彻执行。在后来找工作的过程中,她一直以“不加班”作为标准,直到第 100 次面试,才遇到了愿意接受这个条件的公司。
某种程度上我会很羡慕这种有“不得不”情况存在的人,相比于我用来辞职的理由,她的身体上的病痛使辞职更有力度。
但毕竟并不是所有工作都会带来身体上的危害,对于还算健康生活着的我们,通常用来辞职的理由都很“平凡”。加班太多、工资太低、路程太远,这些影响生活质量的细节都会成为辞职考虑的必选项。
听起来都是不足惧的小事,但也并不是我们吃不了苦,因为会有很多同龄人愿意牺牲这些条件,拼在更艰难的地方。
只不过是不同的个人经历会产生不同的驱动力,我没有经历过大起大落的故事,便无法进入“不得不”辞职的境地。可能因为物质生活并不算窘迫,我就会考虑一些更加意识形态化的因素。
入职以来,从一开始完全不熟悉的工作,到逐渐摸到门道,再到部门内部调动、后来部门合并,我逐渐找到了自己的工作节奏。可工作趋于平稳,我却更加不满足。
随着对工作内容越来越了解,我知道无论再怎么变动都万变不离其宗,工作的本质是不变的,对我来说它逐渐失去了新鲜感。
我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即使是简单的工作我也喜欢往深了做、往难了做,所以随着难度降低,这份工作变得不再具有吸引力。
记得大学时期在选择工作时,我最坚定的一个想法就是,作为一个本地人,我最不需要的就是稳定。我始终认为年轻就是该去闯荡,该毫无顾忌地去试错,去碰壁,去受伤,因此当时总是勇敢的,一往无前的。
而今,辞职时总是当断不断,因为成年人的世界要顾虑的太多。疫情之下工作不好找,仅有的一点存款也不知能否支撑到找到下一份工作,对于即将“断粮”的恐惧让我犹豫不决,再也没有了当年那份少年热血。
但正是知道会面临这些压力,让我觉得它反而可以变成我向往的挑战。时代让我们有了各种各样的工作形式,新媒体让我们有了不同的表达渠道,社会虽然浮躁,但选择权仍攥在自己手中。
不管选择辞职还是不辞,我都希望不要做被制度推着走的人,如果它严重违背了我向往的生活目标,再留恋这里也只是骗骗自己。无论何时,都要真诚而勇敢,掌握自己人生的航向,按自己的意愿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