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谁能相信这是一位六岁孩童的《咏鹅》诗。我们对骆宾王的印象,主要来自两件事,其一就是这首《咏鹅》诗,另一处则是《伐武照檄》。据说武则天读到“一杯黄土未干,六尽之孤何托”时,惊问是谁写的,有人说是骆宾王所写,武则天感叹道:“有如此才,而使之沦落不偶,宰相之过也!”
对于这种民间野史之说,大可不必相信,而骆宾王之才却是有目共睹。其七言诗对后世之影响可谓空前绝后。尤其在歌行体上,更是影响了非常多的诗人,如明代何景明说初唐四子“音节往往可歌”(《明月篇序》),所指即七言歌行这种诗体。在骆宾王稍后的刘希夷、张若虚,盛唐的李颀、王维、高适,中唐的元稹、白居易,晚唐的郑谷、韦庄,及至清代吴伟业等人的长篇歌行,都是沿着这条线索发展下来的。
《唐才子传》如此描述骆宾王:
宾王,义乌人。七岁能赋诗。武后时,数上疏言事,得罪贬临海丞,鞅鞅不得志,弃官去。
文明中,徐敬业起兵欲反正,往投之,署为府属。为敬业作檄传天下,暴斥武后罪。后见读之,矍然曰:"谁为之?"或以宾王对,后曰:"有如此才不用,宰相过也。"及败亡命,不知所之。
后宋之问贬还,道出钱塘,游灵隐寺,夜月,行吟长廊下,曰:"鹫岭郁岧峣,龙宫隐寂寥。"未得下联。有老僧燃灯坐禅,问曰:"少年不寐,而吟讽甚苦,何耶?"之问曰:"欲题此寺,而思不属。"僧笑曰:"何不道'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之问终篇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云薄霜初下,冰轻叶未凋。待入天台寺,看余渡石桥。"僧一联,篇中警策也。迟明访之,已不见。老僧即骆宾王也。传闻桴海而去矣。
后,中宗诏求其文,得百余篇及诗等十卷,命郗云卿次序之,及《百道判集》一卷,今传于世。
关于徐敬业兵败之后,骆宾王下落问题,一直是个迷,但据其宗谱所记,出家则应该可以肯定。而对于这样一位大才子,武则天实有不忍杀之之心,从另一方面也反应出世人对于才子之怜悯。
骆宾王有一首《狱中咏蝉》堪称经典之作,兹录于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从此诗可以看出,骆宾王不但精通七言,在五言方面,也绝不逊色于卢照邻或杨炯。对于骆宾王的诗才和骈体文才,也不输于杨,卢,老夫始终没有弄明白,为何将其排在最末一位。
初唐四杰就此介绍完,此四子之特点,均以少贫开笔。但据老夫看来,此四人均没有贫之迹象,盖后世人文人喜欢以此来渲染其刻苦努力的形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