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韩大爷的杂货铺
1.
昨天一位临近毕业的读者朋友对我说:自己正在考虑“大城床还是小城房”的问题,左右纠结了一个多月,也没个主张,很受折磨。
他直言,自己完全想清楚了两端利弊:选去大城市打拼,会很累,但人生会多姿多彩,甚至是波澜壮阔;选择留在三四线小城,会很轻松安逸,但这辈子注定会一碗水看到底,什么追求都谈不上了。
将利弊相掺的各方往桌面上一摆,读者朋友彻底懵了,用他的话讲:感觉选哪个都还凑合,又觉得选哪个都吃亏……
最后发问道:您说,我该选哪个?
这可把我问住了,想起自己的一句话就有可能影响他未来的人生轨迹,瞬间紧张起来。也只好老实巴交对他坦白:
我有些朋友,毕业后选择去了一线城市打拼,现在赚钱很多。
我还有些朋友,毕业后选择去了一线城市打拼,现在赚钱也很多,但不太快乐。
我有些朋友,毕业后选择留在小城市生活,现在过得蛮幸福。
我还有些朋友,毕业后选择留在小城市生活,现在我们觉得他蛮幸福,但他自己说自己每天都挺难受的……
读者听完我这一段绕口令,机智地得出两条结论:
第一、您朋友真多。
第二、您这说了等于没说。
惭愧,两条都被言中了。
无妨,我想表达的就是这个:做决策不是一个单纯拍脑门的过程,光说,也是说不出什么有意义的话来的。
2.
站在起点想当然地分析,就好比透过哈哈镜去把前路检测,用这个结果去盲目揣度与执行,上路后实际反馈会将镜片击碎,然后你才发现:原来看起来笔直的路,居然是歪的;当初觉得是弯路,走着走着竟被实践给捋直了。
而这些心得,站在起点左思右想的我们,由于被实践的盲区干扰,往往是怎么“考虑”也考虑不到的。
就拿这位朋友目前的“分析”来说,看似把利弊都考虑全了,其实落到实际,仍会有很大出入,而这些出入,基本来自于起点的主观臆测。
比如第一条:“选去大城市打拼,会很累,但人生会多姿多彩,甚至是波澜壮阔。”
在大城市就一定会很累吗?理论上是的,实际上只看前几年的话,也没错。
然而,人的抗压指数与耐劳指数其实都是有弹性的,环境会上调或降低你的阈值。
举个例子:在家宅500多天,突然叫你去上班,哪怕是早九晚五离家近的活,你都觉得自己在拼命;
相反,如果按我们今天的眼光看,生活在远古社会的祖先可真是累到吐血啊,吃口饭都要去狩猎一下,然而事实可能是,他们的劳累感也许并不比现代人高,身为农民的父亲,也并不觉得比我累很多。
同理:在大城市人生就注定波澜壮阔,想象的话,是这样的,然而,有很多大城市打拼的人,其实也就是换了个地儿上班,过的也是两点一线的生活。
想象,和实际,是有差距的,否则我们还要实践和反馈做什么。
3.
再来看第二条:选择留在三四线小城,会很轻松安逸,但这辈子注定会一碗水看到底,什么追求都谈不上了。
这个论断同样是很多人的错觉,多半也是想当然的结果。
依凭我们的想象,好像确实留在小城市会轻松得不得了哎。
然而我的一位在小城坐着办公室,每天任务不多的朋友却真心对我讲:并不觉得多轻松。
这是为什么呢?
帕金森定律在时间管理方面有这样一条法则:“只要还有时间,工作就会不断扩展,直到用完你所有的时间”。
举个例子:老婆对老公说,有空的时候带回家一把新拖布。
老公天天都有空,上下班路上捎带手就能买的,但实际上,半个多月都带不回家。
但老婆如果对老公说:今天下午务必带一把拖布回家。
拖布下午就到家了。
所以才有了困扰无数小朋友的问题:那么长的假期,那么少的作业,怎么就是做不完呢?
现实生活告诉我们:如果实践主体缺乏规划性与执行力方面的警醒,环境真的会偷偷耗掉你的安逸,并让你觉得虽然不忙,但挺累的。
此外,“选择留在小城市,人生将毫无色彩可言,这辈子注定一碗水看到底”,这话也有点偏颇。
忽略实际,光去想,的确如此。
然而,我的一位朋友,利用闲暇时间考了硕士学位,接着又自学了德语,都过关了觉得没什么意思,现在又开始练习绘画,走过的地方比我牙齿都多,这么一比,有几个大城市生活的人会断言自己比他活得更精彩呢?
人生之所以设置为数十年而不是七秒,就是为了告诉愚蠢的人类:没有什么是一眼可以望到底的。
4.
我这么分析一通,看似是把读者的分析给推倒重来,归结到一块,两个选项,仍然是利弊共存。但具体的利弊,背后所代表的是什么,已经不同了。
那么这时是否就可以根据新的分析与考虑,选一个了?
还不行,还有个最大的变量:你自己。
未作出真正的尝试与试验之前,千万别轻易画地为牢告诉自己:我是个啥样的人,我就是适合什么什么。
自己这个东西不是孤立存在的,自己是与他人和环境不断撞击所产生的“果”,自己不是铁板一块,而是容器,你是什么,取决于你装什么。
最好的选择反而是先把选项揣兜里,先上路,走它个三五里,只要当初别选有去无回的死胡同,这三五里便是不亏的。
如果一段小小的弯路能让你真正明白自己所好,那这弯路便是坦途。
如果为了避免最开始的阵痛而头脑发热,或犹豫蹉跎,那日后便会有更多的折磨。
与其在起点定性这是一块铁还是一个杯子,或是想当然地估量这杯子只可以装什么。
莫不如先装点水进去,发现不合适就喝掉,当涮杯也不错。
5.
实践是最好的老师,实践也是一位严师,千万别顾忌被打手板,而舍掉实践与试验,痛也值得。
我小时候家里穷,买衣服只买最便宜的地摊货,为了避免心理失衡,我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半催眠地告诉自己:买稍微贵点的衣服就是虚荣,衣服就是一层布,是不值得投资的。
后来先是经济水平上来了,又不断遇到需要衣装的场合,观念才开始一点点贴上来,现在也从舒适度、性价比、自信提升与长远价值方面意识到高质量服饰的种种好来,你看,观念这东西,很多都是“后补”的。
我曾在大学期间参加多种课外活动,也获得了不少奖项,那时就以为综合素质是我的长项,未来坚决不考研。后来读了点书,才发现原来有另一扇大门自己从没打开过,而门后的世界是那么的有质感,当我告诉一位朋友自己被录取时,他第一反应是:那不是我。你看,“我”这个东西,谁又能说得准呢。
读了很多书后,沉溺于此,并渐渐生发出一种优越感来,觉得万般皆下品,思想上自然就轻视运动了,健康状况不佳,一度影响情绪,后来还是在一本书上读到生理与心态的相互作用,这才开始走上健身的道路。你看,既没有非此即彼的选项,也没有非黑即白的生活。
成长不是瞬间性的形容词,而是渐进性的动词,鞋子舒不舒服只有脚知道,而光看不试一试,你的脚也不知道舒不舒服的。
End.
开白等事宜联系助理微信号:N182450330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