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多世纪以前,科幻小说《2001 太空漫游》问世,一时惊为天人。它被评价为“科幻历史上不可超越的至高神作”,包括刘慈欣在内的无数人深受它的启发。
如今,2001年早已过去,书里描写的一切似乎都没有实现。我们没有进入太空殖民时代,没有在月球上建立什么基地,甚至连有自我意识的智能机器人也没有。但这些却都丝毫不影响对这本书的评价,因为从这本书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人类最鼓舞人心的勇气:面对未知,我们睁开双眼,拥抱无限。以前是,现在是,永远都是。人类不死,探索不止。
整本书由三个片段串联成。
一:地球上人类文明还没有诞生,猿人依旧处于兽的阶段。一块神秘的黑色石板出现,启发了猿人的心智,促使它们学会了使用工具。至此,猿人迈上了进化的新台阶。
二:人类在月球上再次见到了神秘的黑色石板,这块完美呈现1:4:9比例的石板一经挖出就释放了巨大磁场,可见它绝非自然生成,而是被另一种高级智慧生物所创造。人类因此首次证实了宇宙中其他文明的存在。
三:“发现号”宇宙飞船航向土星(电影中是木星),船上搭载的人工智能在途中发生错乱,开始试图杀死船上所有人类。只有一名叫鲍勃的宇航员侥幸逃脱,最终他关闭了错乱的人工智能,独自前往土星。在土卫八上,黑色石板又一次出现,鲍勃通过石板穿越了时空,来到一间类似地球酒店的房间,里面依然还是一块黑色石板。石板再次开始启发心智,人类鲍勃进化为“星孩”。
读完整个故事,乍一眼之下会觉得作者在书中讨论的无非是哲学史上那经典的 “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往哪里去?” 的三问,这三个问题恐怕从人类获得智识的那一刻起,就一直被思考着。
而作者给出的思考算不上特别。黑色石板的存在代表宇宙中有更高级的智慧生物。对于这一点,古往今来的大多数人都这么想,只不过以前人们叫更高级的智慧生物为 “神仙”,后来有些人叫它“上帝”,现在则流行叫“高纬度生物”。
石板促使猿人进化为智人,智人又进化为星孩这一情节则表达了“人类是高级智慧生物一场实验下的产物”的观点。这个观点其实也就是上帝造人的变种说法。
如果这本书仅仅到此为止,那它实在有负盛名,在科幻小说中展现出让人叹为观止的想象力是不稀罕的。《2001太空漫游》用这些经典老问题和不出错的回答,激发起我们的思考,让我们看到想象力可以把我们的所见所闻延伸、扩展、重新排列组合,但它无法突破我们自身的认知极限。
可虽然人类的想象力有天花板,但人类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却是永无止境的。
因为一直以来都得不到满意的答案,所以就不问了吗?因为知道自己想不出满意的答案,所以就不想了吗?
不!
无论是否有答案,我都要提问;无论最终找到什么,我都要去寻找。这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众所周知,1977年NASA发射了2艘宇宙飞船,“旅行者1号”和“旅行者2号”,上面带着刻有人类介绍,名为“地球之音”的唱片。它们的使命是向外星人发出人类的问候。这看起来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
因为假使存在外星生物,它们还处于我们之前的发展阶段,那它们根本收不到我们的信息。若它们和我们处在相差不大的发展阶段,那我们就是竞争关系,它们会需要和我们一样的资源、生存空间,甚至会害怕出现超越自己文明的对手(黑暗森林法则)。如果它们处于远高于我们的发展阶段,它们就根本不会在意我们,就像我们不在意单细胞生物一样。
怎么算都是没有回报,之后的事实也证明了发出的信息确实石沉大海。那是什么原因促使科学家们依然去发,并且不止一次的发?
我想就是因为我们不知道任何外星生物的信息,而我们又太想知道。只要我们还想知道,我们就会用尽一切方法去尝试,失败、危险都阻止不了我们探索的脚步,山在那里,我们爬山,月球在那里,我们就登月。
15世纪,我们航向未知的海域探索新大陆,21世纪,我们发射探测器观察火星上的地震。无论要等多久,我们最终会走向茫茫宇宙深处,哪怕这条道路曲折又孤独。但星辰大海,我们终不会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