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小伙伴的读书会总结
这周二的读书会笔记拖到今天才完成周三周四参加了韵律运动入学准备的复训,一时间没顾上读书会笔记,正好也给我了更多时间思考🤔
这周我们学习的是.《孩子如何学习》中的第五章孩子的心智如何运行。之前书中就说过婴儿是带着初始程序来到世界的,有着强大的学习系统。生命最初的三年里孩子的变化是惊人的,我们每天照顾他们,陪伴他们却不懂他们的发展。我们对孩子所学内容的了解超过了对他们学习方式的了解……
书中为什么把孩子也称为科学家,他们与科学家有什么关系呢?孩子和科学家都不是从零开始的,相反,他们经过不断修改和更替已有的知识来获取新知识。与此同时,他们也绝不会固步自封,而是随时准备好对已有知识或者他们认为自己了解的知识做出进一步的修正。孩子和科学家一样有着强大的探索精神,并且会通过自己的方法来一一验证信息。婴儿通过游戏来验证他们对周围物体的假设,科学家则会通过做实验来验证。科学家其实也就是个大孩子,他们之所以是非常有效的学习者,原因在于他们运用了进化为孩子设计的那种认知能力。我们以不成熟为代价来换取学习的益处!
孩子既然天生有这么厉害的学习能力,那为什么之后学习还会这么吃力呢?王老师说过:没有不爱学习的孩子。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孩子厌学呢?我想原因就在于自然内驱力吧。独特的人类认知情绪可能是自然认知系统的运行标志,疑惑时的痛苦和解释时的狂喜使我们在幼年时期能够进行学习,凭着对知识不知疲倦的追求带来持续不断的快乐,从恍然大悟中获得的喜悦会确保我们会继续努力更好的学习。所以孩子如何学习家长是不是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教孩子学习,上各种课多到把孩子累到不想动为止,而是把重点放在如何驱动学习的内驱力,这可是天生带来的能力。
我们大家都只看到“有”的东西的作用,没有看到“无”的东西的作用。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告诉大家,强调大家看不见的那个无形东西的作用。“故常无,欲以观其妙”,观察人的精神世界,人的思想世界,人的理想信念。所以启动孩子的自然内驱力才是学习的巨大力量来源。
我们不应该只盯住孩子看得见的表现,更应该关注无形之中释放出来的信息。模仿是婴儿向成人学习的一种内在机制,是一种文化本能,家长应该时时自省,孩子的行为表现出处何处《道德经》第二章里有说到: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大家都知道顺其自然好过强行扭转,身教重于言教,但是就是做不到[偷笑]对于孩子顺应自然生长,我们虽然造就了他,也不该打着为他好的旗号成为自己指导他人人生的手段,孩子成功也是孩子自己的本事,并不是父母炫耀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