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绿骏马
日更一文,对谁都会有很大难度。为让文字有含金量,每篇会突出一个“点”展开,力求丰富自我认知并有一定可读性。时常会遇到两类问题,一类当天完成一些琐碎事物,没有时间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另一类抓住一个感兴趣的问题,却因理解不到位说不清道不明,遇到这种情况断更难以避免。
可以对自己说,不写就不写了,别勉强,再说也没人盯着,更没人罚钱,何必为难自己。这是不错的理由,再说,的确不能写的太草率,给人应付差事的感觉,不如不写。怎么办?这种情况如何面对。一个声音说,去把那个没搞明白的问题搞懂了再来;一个说,逼逼自己,看能不能写出点不一样的东西。最终,还是那个死磕的声音胜出,没有放过自己。
很多时候,没有想清楚的问题,并不能在短短一两天就想明白。经常听人说,人这辈子做好一件事就不错了,别眼高手低,什么都想干,心比天高,命比纸薄。认同这个说法,也在试图寻找是否真的存在这样一件事,它又呈现怎样的状态。这件事是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想知道,只是很难想清楚。越是想不清,越会在脑海中形成巨大的风暴,时时袭击平静的大脑,让人一刻不得安宁。突然脑海中冒出三个石匠的故事。
一个人遇到三个石匠,问他们在做什么?他们三个表面上干的活都是一样的,但是三个石匠的回答各不相同。
第一个石匠说,我终于找到了一个不错的饭碗。第二个石匠说我做的是方圆几十里数一数二的石器活。他问第三个你在做什么?第三个说我在建“大教堂”。石匠眼中的大教堂跟一般教堂是不一样的,它从开工之日到完工之时,往往要隔一两百年甚至两三百年。科隆大教堂建了好几百年,巴塞罗那圣家族大教堂从1892年开始建,建到今天还没有建完。
三个石匠呈现三种不同的生活状态和思维模式。很多时候,我们很像第一个石匠,有短期阶段性的目标,做完了一件,再做另一件。第二类,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了想要的某个目标,开始向更高的目标进发。而第三类人有着“大教堂思维”的指引,哪怕自己看不到这件事最终的完成,却知道自己做的这件事与一个宏伟的目标连在一起,心中产生强烈的使命感。
看完这个故事,思忖良久。如果我是一个石匠,愿意做谁,又能成为第几类人。毫无疑问,当听到第三个石匠有如此高远的使命感的时候,内心为之莫名激动,甚至有些热血沸腾。转念一想,如果自己连石匠都不是,连饭碗都没有,何谈使命感。还是踏踏实实的去砸石块,练技能,先把自己变成一个石匠再来。
我们心中可以有使命感,有远大的目标和理想,但完成这些梦想需要一天天的打磨,一次次的累积。我把更文当成每天的作品,先做好一个石匠应做的,那怕手艺再粗糙,技术再不娴熟,但要尽力完成手头的这件作品。当好一个石匠何尝不是一件幸福的事,如果那一天,石匠心中降临某种使命感,那谢天谢地,如果没有,那就老老实实当好一个石匠。
有了吃饭的手艺才有挑肥拣瘦的资本,有了更大的平台才有更高远的视野,人人都在试图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走过的坎越多,跨过的山越高,离自己的位置越近。使命感是在摸黑前进的道路上找到的,是在时间的山路上不经意遇见的。三个石匠是人生的三种境界,他们像一级级石阶,反应着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状态。你可以成为任何一个石匠,前提是一步步跨越属于自己那条深深的鸿沟。
有些事急不得,有些事也等不来。不用急,也不用等,先做好第一个石匠,在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做自己能做的。一个人注定要去做那些时间长,见效慢的事,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事从来都不属于我这种反应慢的人。先去做一个老老实实的石匠,抡起胳膊,一锤一锤,一下一下,向着眼前的作品砸下去。